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在侵蚀沟区域建植饲用燕麦的技术要求,包括选址、整地、播种、田间管理及收获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侵蚀沟区域饲用燕麦的种植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stablishing Forage Oat in Erosion Gull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179—2022 侵蚀沟建植饲用燕麦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在黑龙江省特定地区开展侵蚀沟治理与饲用燕麦种植的技术规范。这项标准的发布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升土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将对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标准明确指出,在进行侵蚀沟建植前,应对土壤条件进行全面调查。包括土壤类型、pH值、有机质含量等关键指标。例如,第4.1条规定,“土壤pH值应在5.5-7.5之间,有机质含量不低于2%”。这是因为适宜的土壤酸碱度和较高的有机质含量能够为饲用燕麦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促进其快速发育并增强抗逆性。
其次,关于播种时期的选择,《规程》强调要根据当地气候特点确定最佳播种时间。第5.2条提到,“春季当5厘米地温稳定通过5℃时即可开始播种”。这一规定充分考虑到了饲用燕麦种子萌发所需的最低温度要求,确保幼苗能够在温暖湿润的条件下顺利出苗。
再者,在田间管理方面,《规程》提出了具体的施肥建议。第6.3条规定,“每公顷施用腐熟农家肥20吨作为基肥,并结合追肥施入尿素30公斤/公顷”。合理施肥不仅能满足作物生长过程中对养分的需求,还能有效防止因过量施肥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
此外,《规程》还特别关注了病虫害防治工作。第7.1条指出,“应采取农业措施为主,化学药剂为辅的方式预防病虫害发生”。这表明在实际操作中应当优先采用轮作倒茬、深耕晒垡等传统方法来减少病原菌和害虫基数,仅在必要时才使用低毒高效的农药进行干预。
最后,《规程》还强调了收获时机的重要性。第8.2条明确要求,“当全株含水量降至18%-20%时应及时收割”。这样做既能保证饲料品质,又有利于后续加工储存环节的操作便利性。
综上所述,《DB23/T 3179—2022 侵蚀沟建植饲用燕麦技术规程》从土壤准备到后期管理都给出了科学合理的指导方案,对于推动黑龙江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类似区域的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