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平荞麦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自然环境、栽培技术、收获与贮藏、加工要求、质量要求、检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本文件适用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所生产的地理标志产品建平荞麦。
Title:Geographical Indication Product - Jianping Buck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地理标志产品 建平荞麦》(DB 2113/T 0003-2022)是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为保护和规范其特色农产品建平荞麦的生产、加工及质量标准而制定的地方标准。该标准对建平荞麦的产地环境、品种要求、种植管理、收获贮存以及质量指标等方面进行了明确规定,确保了建平荞麦的独特品质。
一、适用范围与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建平县行政区域内生产的地理标志产品建平荞麦。标准中明确了建平荞麦是指在特定地域内种植,符合建平县地方标准的苦荞麦(Fagopyrum tataricum)。这一定义限定了产品的地理来源和技术特性,有助于维护建平荞麦的品牌价值。
二、产地环境条件
标准要求建平荞麦的种植区域需具备独特的自然条件。包括土壤类型以栗钙土为主,pH值在7.5-8.5之间;年平均气温在6.5-7.5℃;无霜期130-150天;年降水量350-450毫米。这些条件直接影响着荞麦的生长发育和最终品质。例如,适宜的土壤酸碱度能够促进养分吸收,而特定的气候特征则有利于荞麦籽粒的饱满度。
三、品种选择与种子处理
标准规定建平荞麦应选用经国家或省级审定通过的优良品种,如辽荞系列等。播种前要对种子进行精选和处理,确保种子纯度达到98%以上,净度不低于95%,发芽率大于90%。种子处理包括晒种、浸种和拌种三个环节,目的是提高出苗率和抗病虫害能力。其中,浸种时间一般为12-24小时,可使用温水或药剂溶液,以增强种子活力并预防病害。
四、栽培技术要点
建平荞麦的栽培技术涵盖了整地施肥、播种方式、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多个方面。整地时要求深耕细耙,保持土壤疏松;基肥施用量为每公顷施有机肥不少于30吨,并配合适量化肥。播种时间为春季4月下旬至5月上旬,采用条播或穴播的方式,行距控制在20-3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田间管理重点在于及时除草、合理灌溉和适时追肥。病虫害防治提倡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严格控制农药残留量。
五、收获与贮藏
建平荞麦的适宜收获期为植株下部三分之一的籽粒变黑时。收获后应及时晾晒,使籽粒含水量降至13%以下再入库。贮藏环境要求干燥通风,温度不超过20℃,相对湿度低于70%。定期检查粮堆状态,防止霉变和虫害发生。
六、质量要求
建平荞麦的质量指标包括感官、理化和卫生三个部分。感官要求色泽正常,籽粒饱满均匀,无杂质;理化指标规定粗蛋白含量≥12%,淀粉含量≥60%;卫生指标需符合GB 2762和GB 2763的规定,不得检出重金属和农药残留超标情况。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建平荞麦的安全性、营养性和商品价值。
七、检验方法
标准还提供了详细的检验方法,用于验证产品是否符合上述质量要求。例如,感官检验通过目测、鼻闻、手摸等方式进行;理化指标检测采用国家标准规定的仪器设备和分析方法;卫生指标则需要专业实验室进行定量分析。检验结果作为判定产品质量合格与否的重要依据。
综上所述,《地理标志产品 建平荞麦》(DB 2113/T 0003-2022)通过对建平荞麦从产地到餐桌的全过程进行规范管理,确保了产品的独特品质和市场竞争力。这对于推动建平县荞麦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工作提供了参考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