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旱作高粱与大豆间作种植的术语和定义、种植模式、选地整地、品种选择、播种技术、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旱作地区高粱与大豆间作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Intercropping of Sorghum and Soybean under Rainfed Condi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07T 39-2022《旱作高粱与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规程》是山西省大同市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旱作条件下高粱和大豆间作的种植管理。以下选取了该标准中的几个关键条款,并进行详细解读:
关键条文解读
# 一、播种前准备
条文内容: 播种前应进行土壤耕翻,深度控制在20至25厘米之间,同时施入基肥,每亩施用有机肥2000公斤或商品有机肥1000公斤。
解读: 这一条强调了土壤耕翻的重要性以及合理施肥的基础作用。通过深翻土壤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增加通气性和保水性,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根系环境。而适量施用有机肥不仅能补充土壤养分,还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高粱和大豆健康生长。
# 二、品种选择
条文内容: 高粱品种宜选用抗旱性强、株型紧凑的品种;大豆品种则应选择耐荫性好、生育期适中的品种。
解读: 不同作物对环境条件有不同的适应性要求。高粱作为主要作物之一,需要具备较强的抗旱能力以应对干旱气候;而紧凑的株型有助于减少水分蒸发并便于田间操作。大豆作为伴生作物,则需具备较强的耐荫特性,能够在高粱遮挡部分阳光的情况下仍能良好生长,同时其生育期适中,确保与高粱同步成熟收获。
# 三、田间管理
条文内容: 定苗时保持高粱与大豆间距为60厘米×30厘米,每穴留苗数分别为高粱1株、大豆2株。
解读: 合理密植是提高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条规定明确了高粱与大豆之间的空间布局,既保证了两者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又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高粱单株种植可避免相互竞争,而大豆双株配置则能有效利用间隙光照,增强整体光合作用效率。
# 四、病虫害防治
条文内容: 在病虫害发生初期及时采取物理、生物或化学方法进行综合防治,优先使用生物农药。
解读: 病虫害防控是保障作物产量的重要环节。采用综合防治策略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单一措施带来的副作用。特别是优先选用生物农药,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而且减少了化学残留,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 五、收获
条文内容: 当高粱籽粒含水量降至18%以下且大豆叶片全部脱落时即可开始收获。
解读: 准确把握收获时机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过早收获可能导致籽粒未充分成熟影响品质;而延迟收获则可能因天气原因造成损失。因此,在高粱籽粒达到适宜水分含量且大豆完全落叶后适时收获,既能保证产量又能提升产品价值。
以上是对DB1407T 39-2022《旱作高粱与大豆间作种植技术规程》部分内容的重点解读,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