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洱海流域水稻生态种植的术语和定义、产地环境要求、品种选择、育秧技术、大田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与储存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内水稻的生态种植生产活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Ecological Rice Cultivation in the Erhai Lake Basi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29T 63-2022洱海流域水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保护洱海水环境,促进水稻绿色生产而制定的地方标准。以下从关键条文出发,对规程内容进行深度解读。
首先在品种选择上,规程明确要求选用抗病虫害、适应性强且耐肥力较低的优质稻种。这主要是基于洱海流域土壤肥力相对较低的特点,避免过量施肥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同时强调种子质量需符合国家标准,确保发芽率不低于85%,纯度不低于98%。
关于播种环节,规程指出应采用旱育秧或湿润育秧方式,严格控制播种量,每平方米播撒量为250克至300克。同时要求秧龄控制在30天至40天之间,以保证移栽时秧苗健壮。这一规定旨在减少插秧后返青期,提高分蘖效率。
施肥管理方面,规程提倡施用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的平衡施肥策略。具体要求每亩施用腐熟农家肥1000公斤至1500公斤,氮磷钾比例保持在1:0.5:0.5左右。同时强调基肥占总施肥量的70%,追肥分两次进行,分别在分蘖初期和孕穗期。这样可以有效防止一次性施肥过多导致养分流失,污染水体。
灌溉措施上,规程建议采用浅水勤灌法,即每次灌水深度控制在3厘米至5厘米之间,保持田间湿润状态。特别是在分蘖期和抽穗扬花期,要特别注意水分管理,避免干旱或积水现象发生。此方法既能满足水稻生长需求,又能减少水资源浪费。
病虫害防治部分,规程倡导综合防控手段,优先使用生物农药和物理方法。例如利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设置防虫网阻隔害虫侵入。化学药剂仅作为最后手段,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此外还提出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及时掌握病虫害发生动态,指导科学防治。
最后规程对收获提出了环保要求,鼓励采用机械联合收割机进行作业,减少人工踩踏造成的土壤板结。同时要求稻草粉碎还田处理,禁止焚烧稻草,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总之,《DB5329T 63-2022洱海流域水稻生态种植技术规程》通过规范种植各个环节,旨在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对洱海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