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细度要求、模型元素分类与编码、几何表达精度、信息深度及交付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的施工阶段建筑信息模型的创建、使用和管理。
Title:Standard for Detail Level of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 Modeling in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973-202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模型细度标准》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工程BIM(建筑信息建模)技术的应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施工模型”、“模型细度”等核心概念。其中,“施工模型”是指根据设计文件及施工需求建立的包含几何信息、非几何信息以及属性信息的三维数字模型。而“模型细度”则定义为模型在不同阶段应具备的信息完整性和精确度要求。
模型创建与管理
在模型创建方面,标准强调了数据标准化的重要性。要求所有参与方使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和命名规则来确保信息的一致性。此外还提出了模型版本控制机制,以保证模型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可追溯性。
对于模型管理,标准建议采用项目管理系统对模型进行集中管理和维护,并定期更新模型状态报告,以便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应用领域
本标准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从规划到运营维护全过程中的多个应用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土建工程、机电设备安装、装饰装修等。每个领域的具体应用都需遵循相应的细度要求。
例如,在土建工程部分,规定了基础结构如隧道、车站主体结构等模型应达到何种级别的精度;而在机电设备安装方面,则进一步细化了通风空调系统、给排水系统等专业模型的具体要求。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整个标准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标准提出了一系列措施来保障模型的质量,比如建立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每一步骤都有专人负责检查;同时鼓励利用自动化工具来进行碰撞检测等工作,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减少了人为错误的发生几率。
结论
DB11/T 1973-2022为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施工过程中如何有效运用BIM技术提供了详细的指导方针。通过严格执行这些标准,不仅可以提升项目的管理水平和技术含量,还能促进各方之间的沟通协作,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