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田间病圃鉴定与评价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评价标准及结果表示。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材料)对稻瘟病抗性的田间鉴定与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eld Nursery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of Ric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湖南省地方标准《DB43/T 2015-2021 水稻抗稻瘟病田间病圃鉴定与评价技术规程》对水稻抗稻瘟病的田间鉴定和评价进行了系统规范。以下选取其中几个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一、病圃设置要求
1. 病圃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灌方便、肥力均匀的地块设立。
解读:病圃环境直接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平坦的地势可以保证灌溉均匀,排水良好避免积水,肥力一致则能减少土壤差异对试验的影响。
二、品种布局
1. 供试品种应按照抗性由强到弱排列,同一抗性水平的品种集中种植。
解读:这种布局方式有利于直观对比不同品种的抗病表现,便于筛选出高抗品种。同时集中种植同类型品种可减少因环境差异导致的误判。
三、接种方法
1. 接种时间应在感病生育期进行,一般为孕穗末期至齐穗期。
2. 接种量为每株接菌5-10万个孢子。
解读:此阶段水稻处于生长旺盛期,抗病能力相对较弱,利于病害发生和观察。合适的接菌量能够保证病害程度适中,既不会过轻影响评价准确性,也不会过重导致误判。
四、病情调查
1. 调查时间为发病后7-10天,以自然发病为主。
2. 调查项目包括发病率、病情指数等指标。
解读:此时间段内病害发展较为稳定,调查结果具有代表性。采用自然发病的方式更能反映品种的实际抗病能力,而多指标调查则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估品种的抗病性能。
五、抗性评价
1. 根据病情指数划分抗性等级,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级别。
2. 病情指数计算公式为:病情指数=(调查总株数-健康株数×0)/调查总株数×100。
解读:明确的分级标准有助于统一评价尺度,提高评价结果的可比性。病情指数计算公式科学合理,能够准确反映病害严重程度。
六、结果应用
1. 对于抗病性较好的品种,建议在病区推广种植。
2. 对感病品种,需加强栽培管理或改选其他品种。
解读:该条款强调了评价结果的实际应用价值,通过科学评价指导生产实践,既能有效防控稻瘟病的发生,又能促进优良品种的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