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中华绒螯蟹养殖的水域环境要求、苗种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河南省范围内中华绒螯蟹的人工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Chinese Mitten Crab Cult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中华绒螯蟹,又称大闸蟹,是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淡水蟹类。DB4112/T 300—2022《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规范》为规范养殖行为、提高养殖水平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中进行解读。
在选址与池塘建设方面,标准明确要求养殖场地应选择水源充足、水质良好且无污染的地方。池塘面积以8至20亩为宜,池底平坦并需配备进排水系统。这一规定旨在确保水体环境适合中华绒螯蟹生长,同时便于日常管理。
关于苗种选择,标准强调应选用健康、活力强且规格整齐的蟹苗,规格一般在160至200只/千克之间。这有助于保证养殖群体的一致性,减少因个体差异带来的管理难度。
在放养密度上,标准建议每亩放养量控制在800至1200只范围内。合理的密度既有利于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能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水质恶化问题。
饲料投喂部分指出,饲料应以植物性为主,动物性为辅,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配方比例。春季和秋季可适当增加植物性饲料的比例,而夏季高温期则要增加动物性饲料供应,以满足中华绒螯蟹不同生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
此外,水质调控也是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要求定期检测水质指标如溶解氧、氨氮等,并采取措施保持适宜的水温(15℃-30℃)和pH值(7.5-9.0)。适时换水和增氧可以有效改善养殖环境,促进中华绒螯蟹健康成长。
病害防治方面提倡预防为主,合理使用药物。一旦发现疾病迹象,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忌滥用抗生素或化学药品,以免造成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隐患。
通过遵循这些具体的技术规范,养殖户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华绒螯蟹的养殖过程,从而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