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贵州省流动预防接种的基本要求、人员管理、设备设施、操作流程、记录与报告及质量控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贵州省范围内开展流动预防接种服务的机构和人员。
Title:Code for Mobile Vaccination Services in Guizhou Provi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2/T 1663-2022 流动预防接种规范》是贵州省地方标准,旨在指导和规范流动预防接种服务工作。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流动预防接种”的概念,即指在固定接种点以外的场所为特定人群提供疫苗接种的服务形式。这一定义强调了流动接种的灵活性和针对性,为后续工作的开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组织管理
标准要求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包括明确各级部门职责、制定详细的接种计划等。特别提到要确保接种人员具备相应资质,并定期接受培训,以提高服务质量。例如,接种人员需持有国家认可的执业医师或护士资格证书,并通过省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专业培训。
接种对象与范围
流动预防接种主要面向农村偏远地区、学校、工地等特殊群体集中的区域。标准指出,在实施前应充分调查目标人群的基本情况,如年龄分布、健康状况等,以便合理安排接种时间和种类。此外,还特别强调了对孕妇、哺乳期妇女以及患有严重慢性病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关注,确保其安全接种。
技术操作流程
技术操作部分详细规定了从准备阶段到实施结束各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比如,在接种前必须核对接种卡证信息,确认无误后方可进行;接种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使用一次性注射器;接种完成后还需观察受种者至少30分钟,确认没有异常反应后才能离开现场。
监督检查
为了保证流动预防接种工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标准还设立了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县级及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日常监督,市级以上疾控中心则承担技术指导任务。同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监督,共同维护公共卫生秩序。
以上是对《DB52/T 1663-2022 流动预防接种规范》部分内容的重点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从业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该标准,从而提升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流动预防接种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