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绿杨春茶加工的基本要求、加工工艺流程和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绿杨春茶的加工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reen Yangchun Tea Process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7.1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1682-2022绿杨春茶茶叶加工技术规程》是江苏省针对绿杨春茶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绿杨春茶的生产加工流程,确保产品的品质与特色。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原料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用于制作绿杨春茶的鲜叶来源和质量标准。要求采摘自无污染环境下的适龄茶树品种,且鲜叶需保持新鲜、完整,不得含有病虫害叶片及杂质。这一规定强调了原料的新鲜度和纯净度,这对于后续加工环节至关重要。
加工工艺流程
# 鲜叶摊放
鲜叶在进入正式加工前需要进行适当的摊放处理。标准指出,摊放时间应根据天气状况调整,通常为4至8小时,目的是让鲜叶适度失水,降低其含水量至70%左右,以利于后续杀青工序。摊放过程中要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环境,以免影响茶叶品质。
# 杀青
杀青是决定绿杨春茶品质的关键步骤之一。标准要求采用滚筒式或槽式杀青机进行操作,温度控制在180℃~220℃之间,时间为1.5~2分钟。杀青的目的在于破坏酶活性,制止多酚类物质氧化,并散发青草气,形成特有的香气。同时,杀青后的叶子应达到“叶色变暗、手捏成团而不散”的状态。
# 揉捻
揉捻过程分为初揉和复揉两个阶段。初揉时压力不宜过大,时间约为15分钟;复揉则需适当增加压力,持续约20分钟。通过揉捻使茶叶细胞壁破裂,便于内含物析出,从而提升茶汤浓度。此外,揉捻后还需解块散热,防止茶叶发热变质。
# 干燥
干燥是最后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标准建议使用烘干机进行低温长时干燥,第一阶段温度设定在80℃~90℃,第二阶段降至60℃~70℃,总耗时约60分钟。此方法能够有效保留茶叶中的营养成分,并赋予茶叶干爽的手感和良好的保质期。
成品质量要求
成品绿杨春茶的质量评定依据外形、色泽、香气、滋味以及叶底五个方面。其中,外形应呈现条索紧结匀整;色泽绿润鲜活;香气清高持久;滋味鲜醇回甘;叶底嫩绿明亮。这些指标反映了绿杨春茶独特的风味特征,也是消费者选择产品的重要参考依据。
卫生安全要求
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标准对农药残留量、重金属含量等卫生指标作出了严格限定。例如,六六六、滴滴涕等有机氯农药残留不得超过0.05mg/kg;铅含量上限为5mg/kg。这不仅体现了现代食品安全理念,也增强了消费者对绿杨春茶的信任度。
综上所述,《DB32/T 1682-2022绿杨春茶茶叶加工技术规程》从原料选取到成品检验全程覆盖,每一步骤都有明确的技术参数指导,确保了绿杨春茶的高品质输出。遵循该标准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维护品牌声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