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规模化鸡场粪污好氧发酵的技术要求、工艺流程、操作方法及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规模化鸡场粪污的好氧发酵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Aerobic Fermentation of Fecal and Wastewater from Large-scale Chicken Farm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25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436—2022 规模化鸡场粪污好氧发酵技术规程》是由山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鸡场粪污处理的重要标准。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原料准备阶段,规程明确要求鸡粪需与一定比例的辅料混合,确保含水率控制在50%-60%之间。这一范围既能保证微生物活性,又避免因水分过多导致的厌氧环境形成。同时,强调了辅料的选择应以木质纤维类为主,如稻壳、秸秆等,这些材料不仅能够提供结构支撑,还能调节碳氮比,促进好氧发酵过程。
其次,在发酵堆体构建方面,规程指出堆体高度应在1.2-1.5米范围内,宽度为2-3米,长度根据实际场地情况确定。这样的尺寸设计有利于热量积累和通风条件的改善,从而提高发酵效率。此外,堆体内部温度需保持在55℃以上并持续至少3天,这一步骤对于杀灭病原菌和虫卵至关重要。
再者,关于翻堆操作,规程建议每隔3-5天进行一次翻堆作业,直至堆体温度不再显著上升为止。通过定期翻堆可以有效均匀物料分布,增加氧气接触面积,防止局部过热或缺氧现象的发生。同时,还需注意观察堆体湿度变化,适时补充水分或调整辅料比例。
最后,在产品检测与储存环节,规程规定最终产物必须满足无害化指标,包括但不限于重金属含量、病原微生物数量等。合格的产品可作为有机肥使用,但需存放在干燥通风的地方,并采取防雨措施,以免再次污染或变质。
综上所述,《DB14T 2436—2022》从原料选择到成品管理全过程给出了科学规范的操作指南,有助于实现规模化鸡场粪污资源化利用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