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迷向防控的技术要求、操作方法、监测与评价及注意事项。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梨小食心虫迷向防控技术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heromone Mating Disruption Control of Grapholita molesta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01/T 1113—2022 梨小食心虫性诱剂迷向防控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通过科学合理使用性诱剂迷向技术,有效防控梨小食心虫的危害。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款并进行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 梨小食心虫:指以梨、苹果等果树果实为主要寄主的害虫。
- 性诱剂:模拟雌虫释放的信息素,用于吸引雄虫的一种化学物质。
- 迷向技术:在田间均匀布设大量性诱剂源,干扰害虫正常的交配行为。
技术要求
# 4.1 防控区域选择
应选择连续种植面积大于10公顷的果园作为防控区域。这有助于确保性诱剂的有效覆盖范围,提高防控效果。
# 4.2 性诱剂的选择与使用
选用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产品,每公顷设置不少于250个释放点,释放点高度距地面1.5米左右。此规定保证了性信息素能够充分扩散,达到最佳干扰效果。
# 4.3 布设方式
采用棋盘式或环形布设方法,在整个防控区内均匀分布。这种布设方式可以最大化地覆盖整个区域,减少盲区,增强防控力度。
# 4.4 施工时间
应在越冬代成虫羽化前7-10天开始施工作业,并持续至秋季末。这样可以有效阻止春季第一代成虫的交配繁殖,降低种群基数。
# 4.5 日常管理
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及时更换失效的诱芯,保持诱捕器清洁无杂物。此外,还需记录每次更换的时间及数量,便于后期评估和调整策略。
效果评价
按照GB/T 29361的规定对防控效果进行评估。若防治区域内梨小食心虫的虫口密度较对照区下降85%以上,则视为合格。这一指标反映了该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和社会经济效益。
以上内容是对标准中部分内容的重点提炼与深入解析,希望能帮助相关人员更好地理解和执行本标准,从而实现对梨小食心虫的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