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蓝靛果种质资源圃营建的技术要求,包括圃地选择、规划布局、苗木准备、种植管理及档案记录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蓝靛果种质资源的保存、研究与开发利用。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Blue Honeysuckle Germplasm Resource Nursery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124—2022蓝靛果种质资源圃营建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规范蓝靛果种质资源圃建设的技术标准。该标准对蓝靛果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管理以及圃地的选择与规划等关键环节提出了具体要求,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种质资源的收集方面,标准强调要全面覆盖不同生态区域内的蓝靛果种群,确保遗传多样性的代表性。这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深入到蓝靛果生长的不同生态环境中去采集样本,包括但不限于高山、平原、湿地等多种地形地貌。同时,还应考虑到季节变化对果实品质的影响,合理安排采样时间以获取最优质的种质材料。
其次,在圃地选择上,标准指出应当优先考虑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且具有适度坡度的土地作为建圃地点。这是因为良好的土壤条件有助于提高苗木成活率,并促进后期植株健康生长。此外,还需注意避免选择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方,如洪水泛滥区或强风频发地带。
再者,关于种质资源的保存方式,标准提倡采用多种保存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既包括传统的种子低温贮藏技术,也涵盖了现代生物技术中的组织培养保存法。通过这样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延长种质材料的有效期,为长期研究提供可靠保障。
最后,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标准还特别提到要定期监测圃内环境因子的变化情况,比如温度、湿度及光照强度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养护策略。例如,在干旱时期加强灌溉,在病虫害高发季节提前做好预防工作等。
总之,《DB23/T 3124—2022蓝靛果种质资源圃营建技术规程》为我们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推动我国蓝靛果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