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重金属污染立地生态修复林营建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立地评价、树种选择、营建技术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内重金属污染立地的生态修复林营建及相关管理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Restoration Forests on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ites
中国标准分类号:B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2401-2021《重金属污染立地生态修复林营建技术规程》是一部专门针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区域进行生态修复的技术规范。以下将选取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深度解读。
5.2.1 重金属污染立地生态修复林的树种选择应根据污染程度、土壤性质以及气候条件确定,优先选用抗性强、生长快且具有富集能力的植物。
解读:本条款明确了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抗性强意味着能够适应恶劣环境条件,生长快有助于快速覆盖裸露土地,减少水土流失风险;而富集能力强则指植物能吸收并积累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从而降低土壤中污染物浓度。实际应用时需综合考虑当地具体条件来挑选最合适的树种。
7.3.2 种植密度应依据不同树种特性及预期目标设定,一般乔木类为2m×3m至4m×5m之间,灌木类为1m×1m至2m×2m范围内。
解读:合理的种植密度对于构建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至关重要。过密会导致树木间竞争加剧,影响个体发育;过稀又难以形成有效的防护屏障。因此,在规划阶段就要科学计算好每种植物的最佳间距,确保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实现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
9.4.1 定期监测包括但不限于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重金属残留量等指标,并记录变化趋势。
解读:持续性的监测是评估修复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定期采集样本检测上述参数的变化情况,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问题并调整管理措施。例如当发现某些区域重金属浓度回升时,则需要采取进一步强化治理方案如更换更具针对性的植物种类或增加施肥量等方式加以应对。
以上只是规程部分内容的一部分示例性说明,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项规定才能取得良好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