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的场地选择、苗种放养、饲养管理、水质调控、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浙江省范围内淡水珍珠蚌的生态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Culture of Freshwater Pearl Mussel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3/T 402.2-2021《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是浙江省针对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该标准对淡水珍珠蚌的养殖环境、苗种选择、放养密度、日常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规定,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生态养殖方式提高珍珠品质,保护水域生态环境。
一、养殖环境要求
标准指出,养殖水域应选择在无污染的湖泊、水库或河流等淡水水域。水域水质需符合GB 3838中Ⅲ类以上标准,具体指标包括pH值6.5~8.5,溶解氧≥5mg/L,氨氮≤0.5mg/L,总磷≤0.05mg/L。此外,养殖区域应具备良好的水源条件和排灌系统,确保养殖过程中水质稳定。
二、苗种选择与放养
苗种应选用健康、生长良好的品种,规格整齐,无病害。放养前需进行消毒处理,常用方法为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15分钟。放养密度根据养殖水域面积和水体承载力确定,一般每亩投放1万只左右。同时要合理搭配混养鱼类,如鲢鱼、鳙鱼等滤食性鱼类,以维持水体生态平衡。
三、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主要包括水质调控、投饵施肥和巡塘检查。定期监测水质变化,适时换水或增氧;根据珍珠蚌生长情况合理投喂植物性饵料,并适当补充钙质肥料;坚持每天巡塘,观察珍珠蚌摄食、活动状况及是否有病害发生。
四、病害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定期对养殖环境进行消毒,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等安全药物。一旦发现病害,应及时查明原因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药物。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增强珍珠蚌自身免疫力。
五、收获与加工
珍珠蚌养殖周期一般为2-3年。收获时应选择适宜季节,采用人工采收方式,避免损伤蚌体。收获后的珍珠蚌需及时清洗、分级,并按照要求进行后续加工处理,确保产品质量符合相关标准。
六、环境保护
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环保法律法规,不得随意排放废弃物。提倡采用循环水养殖模式,减少水资源浪费;鼓励利用生物技术手段净化水质,维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
总之,《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技术规范》为淡水珍珠蚌生态养殖提供了全面的技术指导,有助于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的目标。养殖户应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本标准的各项规定,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养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