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设施配置、标识设置、管理维护等基本要求及使用规范。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行政区域内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Title:Basic Requirements and Usage Specifications for Natural Disaster Emergency Shelt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A9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T 3105—2022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要求和使用规范》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为黑龙江省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的建设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将选取其中的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该标准明确指出应急避难场所应具备的基本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人员安置、医疗救助、物资储备与分发等。例如,第4.1条提到“应急避难场所应能够容纳至少相当于当地人口总数10%的避难人数”,这确保了在重大灾害发生时,有足够的空间来容纳可能需要紧急避难的人群,避免因空间不足而导致的混乱和次生灾害。
其次,在选址方面,标准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根据第5.1条的规定,“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应远离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灾害高风险区以及污染源”,这一规定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灾害对避难场所本身的影响,同时保护避难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还强调了交通便利性的重要性,要求避难场所周边应有便捷的道路连接,便于救援队伍快速到达和疏散群众。
再者,关于设施配备,标准特别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第6.2条规定,“每个应急避难场所都必须配备基本的生活保障设施,如供水系统、供电设备、厕所等,并且这些设施应当具有一定的备用能力”。这意味着即使在极端条件下,也能保证避难者的最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另外,对于特殊人群的服务也得到了重视,比如为老年人或儿童设置专门区域,并配备相应的辅助设施。
最后,标准还对应急避难场所的管理和维护作出了明确规定。第8.1条指出,“所有应急避难场所均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定期检查、维护保养、应急预案演练等内容”。通过制度化的管理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应急响应速度,降低灾害带来的损失。
综上所述,《DB23/T 3105—2022 自然灾害应急避难场所基本要求和使用规范》从多个角度出发,为黑龙江省构建高效可靠的应急避难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无论是从选址规划还是设施建设再到后期管理维护,每一个环节都被赋予了严谨细致的标准要求,这对于提高全省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