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叠氮溴化丙锭-荧光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的技术要求、操作步骤、质量控制和结果判定。本文件适用于医疗卫生机构及相关实验室进行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检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Novel Coronavirus Testing - Part 13: Propidium Azide-Fluorescent PCR Detection Procedure
中国标准分类号:C46
国际标准分类号:11.10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3762.13-2021《新型冠状病毒检测技术规范 第13部分:叠氮溴化丙锭-荧光PCR检测程序》是一项专门针对新冠病毒检测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样品采集与处理
5.1 样品类型
标准规定了咽拭子、鼻拭子和痰液作为主要样本来源。这些样本需要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并立即置于含有RNA稳定剂的采样管中以防止RNA降解。
5.2 样品保存与运输
样品应在4°C条件下短期保存,长期则需冷冻于-80°C。运输过程中应使用干冰或低温冷链设备确保温度控制。
检测方法
6.1 原理
本部分描述了利用叠氮溴化丙锭(Propidium Monoazide, PMA)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来特异性扩增新冠病毒基因片段的方法。PMA能够选择性地穿透活细胞并与其DNA结合,从而阻止非活性病原体的干扰信号。
6.2 试剂准备
试剂的选择至关重要,包括高质量的PMA溶液、反转录酶以及特异性引物探针组。所有试剂都必须经过验证确保其灵敏度和特异性符合要求。
实验操作步骤
7.1 PMA预处理
将采集好的样本与一定浓度的PMA混合,在避光条件下孵育一段时间后进行光照处理,这一步骤旨在去除死细胞及其残留物的影响。
7.2 RNA提取
采用商业化试剂盒按照说明书操作提取样本中的总RNA,此过程要求严格遵守无RNA酶污染的操作规程。
7.3 RT-qPCR反应体系构建
按照试剂盒说明书配置反应混合物,加入模板RNA后放入荧光定量PCR仪中运行设定好的程序。
结果分析与报告
8.1 数据分析
通过荧光信号强度的变化曲线来判断是否存在目标序列扩增。Ct值低于阈值时视为阳性结果;若高于阈值且曲线平坦,则为阴性。
8.2 报告出具
最终结果需由经过培训的专业人员审核签字后方可正式发布给相关单位和个人。
以上内容是对DB32/T 3762.13-2021中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与解析,希望对从事新冠病毒检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