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文物建筑影响评估的技术要求、评估方法及报告编制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文物建筑影响的评估工作。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 of Urban Rail Transit Engineering on Cultural Heritage Building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7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153-2021《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对文物建筑影响评估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过程中对文物建筑的影响评估工作。以下选取了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适用范围:该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在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阶段对文物建筑可能产生的影响评估。这明确了标准的适用区域和工程阶段,确保评估工作的全面性和一致性。
2. 术语和定义:
- 文物建筑: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
- 影响评估:通过对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进行调查分析,预测轨道交通建设对其可能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的过程。这些定义为后续的具体操作提供了明确的概念基础。
3. 评估流程:
- 前期准备:收集文物建筑的基本资料,包括但不限于建筑年代、结构形式、使用现状等信息。
- 现场勘查:实地考察文物建筑的保存状况及其与拟建或已建轨道交通线路的空间关系。
- 影响因素识别:识别振动、噪声、地基沉降等因素对文物建筑可能造成的危害。
- 风险评估:基于上述因素,采用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评估潜在风险等级。
- 保护对策制定: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加固文物建筑、优化施工方案等。
4. 监测要求:
- 在施工期间应设置专门的监测点位,定期记录文物建筑的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 监测内容至少应涵盖变形、裂缝宽度、湿度等关键参数。
- 当监测数据超出预警值时,应及时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并调整施工进度安排。
5. 验收标准:
- 工程完成后需进行全面检查验收,确保所有保护措施得到有效实施且未对文物建筑造成损害。
- 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正常使用阶段。
以上内容仅为该标准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项目特点灵活运用相关规定。通过严格执行此标准,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建设对文物建筑带来的负面影响,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双赢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