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基本原则、规划与设计、工程建设、植被保护与恢复、污染控制及管理措施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内生态清洁小流域的建设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lean Micro-Watershed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T 4151-2021《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是江苏省地方标准,规定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的术语和定义、总体要求、治理措施及监测与管理等内容。以下从几个关键部分进行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本标准明确了生态清洁小流域的概念为: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通过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等综合手段,达到水土保持、水质改善、生态环境修复的目的。这一定义强调了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因素,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总体要求
标准提出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应遵循统筹规划、综合治理、突出重点、因地制宜的原则。在规划阶段要充分调研区域内水土流失现状、水资源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建设方案。同时要求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合理安排生产、生活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措施
1. 工程措施:包括坡面整治、沟道治理、蓄排水设施建设等内容。例如,对于坡度较大的山地,可采用梯田整修、石坎护坡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对于沟壑纵横地区,则需修建拦沙坝、谷坊等设施稳固河床。此外还应加强水库、塘坝等蓄水工程的维护管理,提高雨洪资源利用效率。
2. 植物措施:提倡种植适应性强、防护效果好的植被类型。如在裸露坡面上栽植灌木或草本植物,既能够有效固结土壤又能美化景观;而在水源涵养区内则可以适当增加乔木比例,增强森林覆盖率。同时要注意选择本地物种,避免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3. 农业技术措施:推广节水灌溉、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降低面源污染风险。鼓励农民采用轮作休耕制度,保护耕地质量。另外还可以通过建立有机农业示范区等形式,引导农户转变传统耕作方式,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四、监测与管理
建立健全监测体系至关重要。一方面要定期开展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掌握各分区段内土壤侵蚀变化趋势;另一方面还需加强对水质状况的跟踪评估,确保饮用水安全。管理部门应当制定完善的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职责权限,并设立专门机构负责日常巡查监督工作。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到位,保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总之,《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为江苏省范围内开展此类项目提供了具体指导依据,有助于全面提升全省水土保持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各地实施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其中内容,力求取得最佳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