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的设计原则、技术要求、施工方法及验收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的规划、设计、施工与管理。
Title:Design Specification for Subsidence Monitoring Layer Marker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9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2/T 1119-2021《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规范》是天津市发布的关于地面沉降监测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总则
标准开篇明确了制定目的,即为了规范天津市范围内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的设计工作,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这为后续的具体设计提供了指导原则。
分层标的设计要求
1. 分层标结构
标准规定了分层标的结构应包括观测井、标志管和测量点等组成部分。其中,观测井需采用耐腐蚀材料建造,并确保密封性良好以防止地下水渗入影响监测精度。标志管则需选择高强度且不易变形的材质,以便长期稳定地传递沉降信息。
2. 埋设深度与间距
对于不同类型的土壤条件,标准给出了具体的埋设深度建议。例如,在软土地区,分层标至少要深入到预计最大沉降量以下3米的位置;而在硬土区域,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此外,相邻两个分层标之间的水平距离不宜超过50米,以保证监测网络的覆盖范围和密度。
施工质量控制
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设计图纸执行,特别是对于钻孔直径、垂直度以及回填材料的选择都有严格要求。例如,钻孔直径不得小于设计值的10%,而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总长度的1%。回填材料应选用粒径均匀、无杂质的砂砾石混合物,以增强透水性能并减少后期维护成本。
数据采集与分析
在数据采集方面,标准强调了自动化监测系统的应用,提倡使用高精度传感器实时记录各项参数变化情况。同时,还提出了定期校验设备的重要性,确保所有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对于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科学合理的处理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从而得出可靠的结论用于指导防灾减灾决策。
安全防护措施
考虑到施工现场可能存在安全隐患,标准特别指出要加强安全管理工作。比如设置明显的警示标识,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落实应急预案等。另外,在施工完成后还需对周边环境进行全面检查,确认没有留下潜在风险点后方可撤离现场。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详细介绍可以看出,《地面沉降监测分层标设计规范》不仅涵盖了从前期规划到后期运维全过程的技术要点,而且充分考虑到了实际操作中的各种复杂因素,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