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思茅松毛虫监测的技术要求,包括监测方法、监测内容、数据处理和预警等。本文件适用于思茅松毛虫的监测与防控工作。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Monitoring of Samma Pine Caterpillar
中国标准分类号:B4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思茅松毛虫是一种严重危害思茅松林的林业有害生物,为规范其监测工作,江西省制定了地方标准DB36/T 1561-2021《思茅松毛虫监测技术规程》。以下对规程中的关键内容进行详细解读。
一、监测范围与对象
本规程适用于江西省内思茅松林区的思茅松毛虫监测。重点监测区域包括思茅松分布密集的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区及重要生态公益林区。监测对象主要是思茅松毛虫幼虫和成虫,同时关注其天敌种群动态。
二、监测方法
1. 外业调查:采用标准地法,在每公顷设置5个标准样方,每个样方面积为1平方米。每年4月上旬至10月下旬每月调查一次。记录各龄期幼虫数量、虫口密度及分布情况。
2. 灯光诱捕:在成虫羽化高峰期(5月中下旬),于林缘或林间空地设置黑光灯,每晚7时至次日5时连续诱捕,记录诱捕数量。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 虫口密度计算:将各标准样方内各龄期幼虫数量相加除以样方总面积,得到单位面积内的虫口密度。
2. 危害程度评估:根据虫口密度分级标准,将虫口密度分为轻度(<5头/m²)、中度(5-10头/m²)和重度(>10头/m²)三个等级,分别采取不同的防控措施。
四、预警与防控
当监测结果显示虫口密度达到中度以上时,应立即启动预警机制,发布预警信息。同时采取物理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综合防控。物理防治可采用人工摘卵块、剪除虫枝等方法;化学防治应选用高效低毒农药,严格控制用药量和使用次数;生物防治则要保护和利用天敌资源。
五、档案管理
监测单位应建立完整的监测档案,包括外业调查原始记录表、灯光诱捕记录表、虫情报告等,并妥善保存至少三年,以便后续查阅和研究。
通过严格执行本规程的各项要求,可以有效掌握思茅松毛虫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科学制定防控策略提供可靠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