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田间鉴定的术语和定义、试验条件、鉴定方法、结果评价及档案管理。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能力的田间鉴定。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eld Identification of Rice Resistance to Rice Blas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12T 065-2022《水稻抗稻瘟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规定了水稻抗稻瘟病田间鉴定的方法和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本标准适用于黑龙江省范围内水稻品种(组合)抗稻瘟病能力的田间鉴定。其中明确指出稻瘟病是由稻瘟病菌引起的真菌性病害,包括叶瘟和穗颈瘟等类型。在鉴定过程中所使用的术语如“抗性”、“感病”等都有明确界定,确保评价结果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二、试验设计
1. 试验地点选择:应选在历年稻瘟病常发区或潜在发生区,且土壤肥力中等以上。
2. 供试材料准备:包括待测水稻品种及已知抗性水平的标准对照品种。
3. 试验小区设置: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每个处理重复不少于三次,小区面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但不得小于20平方米。
三、田间管理
1. 肥水管理:按照当地栽培习惯进行施肥灌溉,保证植株正常生长发育的同时创造有利于稻瘟病发生的环境条件。
2. 病害诱导:通过合理调控肥水管理措施,在关键生育期促进稻瘟病的发生发展。
四、病情调查
1. 调查时间:分别在分蘖末期、孕穗初期、抽穗始期和蜡熟期四个时期进行。
2. 病情分级标准:参照国际通用的稻瘟病病情分级方法,将病情分为0至9级,其中0级表示无病害,9级表示严重发病。
3. 数据记录:详细记录各小区内不同级别病株的数量,并计算发病率、严重度等指标。
五、抗性评价
1. 抗性指数计算:利用公式AI=(1-S/D)×100来计算抗性指数,其中S为供试品种的实际严重度,D为相应级别下的理论严重度。
2. 抗性等级划分:依据抗性指数将水稻品种划分为高抗、抗病、中感、感病四个等级。
3. 结果分析:结合多年多点试验数据综合评定品种的抗稻瘟病能力,并给出推荐意见。
六、注意事项
1. 鉴定过程中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确保数据真实可靠。
2. 对于新引进的外来品种,建议先进行小规模试种观察后再进行全面鉴定。
3. 当地农业部门应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指导农户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损失。
总之,《水稻抗稻瘟病田间鉴定技术规程》为科学评估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能力提供了统一的技术标准,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保障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