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大蒜生产的产地环境、整地施肥、品种选择与处理、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龙江省区域内大蒜的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Garlic Produc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306T 150-2021《大蒜生产技术规程》是黑龙江省地方标准,规定了大蒜生产的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贮藏等环节的技术要求。以下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首先在产地环境方面,规程指出大蒜生产应选择地势平坦、排灌方便、土层深厚、肥力中等以上的壤土或砂壤土。土壤pH值以6.5至7.5为宜。这主要是因为大蒜对土壤条件要求较高,适宜的土壤条件能够保证其正常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和品质。
其次在品种选择上,规程强调应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和市场需求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性强的品种。如黑龙江省主要种植的大棚早熟品种有白皮蒜、紫皮蒜等。选择适合本地气候特点的品种,可以有效避免因品种不适应而导致减产的情况发生。
关于播种,规程要求秋播大蒜应在9月上旬至10月上旬进行,每667平方米播种量为10千克至12千克。春播则需在土壤解冻后尽早播种,播种深度为3厘米至4厘米。合理的播种时间和密度,有助于大蒜幼苗健壮成长,为后期丰收打下基础。
在田间管理部分,规程提到大蒜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并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土壤疏松。追肥时要注重氮磷钾配合施用,特别是在鳞芽和花芽分化期,需增加施肥量。同时还要注意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但不过湿。这些措施能促进大蒜根系发达,叶片浓绿,增强植株抗逆能力。
对于病虫害防治,规程提倡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与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例如通过轮作倒茬减少病原菌积累,利用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必要时可使用高效低毒农药,但必须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这样既能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又能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最后在采收贮藏环节,规程建议当大蒜假茎变软、叶片枯黄脱落时即可采收。收获后应及时晾晒,剔除病伤蒜头,分级包装入库。贮藏期间要控制好温度湿度,防止霉变和发芽。科学合理的采收与贮藏方法,有利于延长大蒜的保鲜期,满足市场供应需求。
总之,《大蒜生产技术规程》从多个方面规范了大蒜生产的全过程,为提高大蒜种植效益提供了技术支持。从业者应当认真学习并严格执行该规程,从而实现大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