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公共游泳场所的卫生技术要求、管理措施及检测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所有对公众开放的游泳场所。
Title:Hygiene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for Public Swimming Venues
中国标准分类号:C04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931-2021《公共游泳场所卫生技术规范》是北京市发布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公共游泳场所的卫生管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水质管理
- 条文规定:泳池水温应保持在26℃至28℃之间,pH值应在7.0至7.8范围内。
- 解读:适宜的水温和pH值不仅能够保证游泳者的舒适度,还能有效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过高的水温可能促进细菌滋生,而过低则可能导致皮肤刺激。
2. 循环过滤系统
- 条文规定:泳池水循环周期不应超过4小时,且过滤设备需定期清洗和维护。
- 解读:短时间内的水循环可以确保污染物被及时清除,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定期维护过滤系统对于维持其正常运作至关重要,避免因设备故障导致水质下降。
3. 消毒措施
- 条文规定:使用氯或臭氧作为主要消毒剂时,余氯浓度应控制在0.3mg/L至1.0mg/L之间。
- 解读:合理的消毒剂浓度既能杀灭有害微生物,又不会对游泳者造成健康威胁。过高浓度可能引起眼部刺激、呼吸道不适等问题。
4. 通风换气
- 条文规定:室内游泳场所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少于6次。
- 解读:良好的通风有助于排除湿气和异味,降低空气中微生物含量,创造一个更健康的环境。频繁换气还能防止空气质量恶化,保护游泳者的呼吸系统。
5. 卫生设施
- 条文规定:更衣室、淋浴间等区域应配备足够的洗手池,并提供流动水及肥皂供使用者清洁双手。
- 解读:这些基本卫生设施的存在是为了预防交叉感染,尤其是在人流量大的公共场合。正确洗手是防止病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
6. 应急预案
- 条文规定:应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
- 解读: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可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迅速响应,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影响。通过定期演练,工作人员能够熟悉流程,提高应对能力。
以上内容只是DB11/T 1931-2021的一部分重点条文及其详细解释。全面遵守本标准将有助于提升公共游泳场所的整体卫生水平,保障公众健康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