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的基本原则、技术要求、评估方法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建(构)筑物及应急设施的地震安全韧性建设。
Title:Construction and Resilience Guidelines for Seismic Safety of Buildings and Emergency Faciliti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26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891-2021建(构)筑物与应急设施地震安全韧性建设指南》是北京市地方标准,旨在提升建(构)筑物和应急设施在地震中的安全性与韧性。以下对其中一些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1. 术语和定义:本标准明确了“地震安全韧性”的概念,即结构在面对地震作用时能够有效吸收能量、减少变形并快速恢复功能的能力。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要求提供了理论基础。
2. 基本规定:强调了设计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原则,并要求充分考虑场地条件、地质环境等因素。此外,还特别指出要结合当地历史地震数据来评估风险。
3. 抗震设计:
- 结构体系选择:推荐采用具有较高延性和良好耗能能力的结构形式。
- 材料选用:优先使用符合国家标准且经过验证具有良好抗震性能的建筑材料。
- 连接节点处理:对于框架梁柱节点、剪力墙边缘构件等关键部位需采取加强措施以提高整体稳定性。
4. 应急设施设置:
- 避难场所布局:建议合理规划城市内各等级避难场所的位置,确保其易于到达且具备足够的容纳量。
- 生命线工程保护:包括供水供电供气系统在内的生命线工程应当受到特别关注,在设计阶段就要考虑到可能遭遇的最大震级下的影响范围及程度。
- 物资储备中心建设:这类设施不仅要满足日常需求外还需预留空间用于存放救灾物资。
5. 监测预警系统:鼓励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对潜在危险源的实时监控,并及时发布警报信息给相关部门和个人。
6. 后期维护管理:明确指出所有相关建筑物及设备设施都必须定期接受专业检查维修保养工作,保持良好状态随时准备应对突发事件发生。
以上仅为部分内容概述,具体实施过程中还需结合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方案。希望上述分析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