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政务服务“容缺受理”的基本原则、适用范围、办理流程、材料补正要求及监督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各级行政机关和具有行政职能的单位在政务服务中实施“容缺受理”工作的管理和操作。
Title:Government Services \"Acceptance with Missing Documents\" Work Specific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A01
国际标准分类号:03.1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45T 2433-2021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工作规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布的关于政务服务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通过建立和完善“容缺受理”机制,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以下将从该标准的重要条文出发,进行详细解读。
核心定义与适用范围
标准首先明确了“容缺受理”的概念,即在办理政务服务事项时,对于主要申请材料齐全且符合法定形式,但次要材料欠缺或存在瑕疵的情况,行政机关可以先行受理并进入审查程序,待申请人补正相关材料后正式作出决定的制度安排。这一定义强调了“容缺受理”是在保证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基础上,对传统审批流程的一种创新优化。
适用范围涵盖了各级人民政府及其部门实施的所有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等事项,体现了全面覆盖的原则。这意味着无论是在工商登记、税务申报还是其他领域的政务服务中,“容缺受理”机制都应得到贯彻执行。
容缺受理的基本原则
标准提出了四项基本原则:依法依规、便捷高效、风险可控、公开透明。其中,“依法依规”要求所有操作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得突破现行法律框架;“便捷高效”则致力于减少办事环节,缩短办理时间;“风险可控”强调要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确保不会因简化流程而增加行政风险;“公开透明”则要求将容缺受理的具体条件、程序、时限等内容向社会公开,接受监督。
这些原则为实际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导,有助于确保“容缺受理”机制既能发挥积极作用,又能有效防范可能出现的问题。
容缺受理的具体条件
根据标准规定,申请人在提交主要申请材料时,若存在以下情形之一,可启动容缺受理:
1. 申请材料中的部分次要证明文件尚未取得;
2. 部分非关键性材料存在形式上的小缺陷;
3. 需要补充提供的其他辅助性资料。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类型的材料都可以申请容缺受理,具体哪些材料属于可容缺范围需由各政务服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清单予以明确公布。此外,即使满足容缺受理条件,也并非所有情况下都能适用该机制,还需结合个案具体情况综合判断。
容缺受理的工作流程
标准详细描述了容缺受理的具体操作步骤:
第一步,申请人向窗口提交主要申请材料,同时提出容缺受理请求,并书面承诺将在规定期限内补齐所缺材料;
第二步,窗口工作人员审核主要申请材料是否符合受理条件;
第三步,在确认符合条件后,出具受理通知书,并告知申请人所需补交材料清单及截止日期;
第四步,进入正常审批程序直至最终决定作出;
第五步,申请人按期提交补正材料,工作人员核实无误后完成整个办理过程。
整个流程突出了便民利民的服务理念,同时也要求各参与方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履行各自职责,以保障整个工作的顺利推进。
监督管理与责任追究
为了保证“容缺受理”机制的有效运行,标准特别强调了监督管理的重要性。一方面,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内部监督体系,定期检查本地区各部门执行情况;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及时反映存在的问题。一旦发现有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等情况发生,必须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
此外,还建立了信用惩戒机制,将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以此来增强申请人守信意识,促进整个社会诚信体系建设。
综上所述,《DB45T 2433-2021政务服务“容缺受理”工作规范》不仅为各地推行“容缺受理”提供了具体的操作指南,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我国深化放管服改革的决心,对于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