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火龙果设施栽培的园地选择与规划、种苗繁育、定植管理、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采收及贮运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江苏省范围内火龙果的设施栽培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itaya Facility Cultiv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火龙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DB3207/T 1010-2021)是由江苏省连云港市制定的一项地方性农业技术标准,旨在规范和指导火龙果在设施环境下的高效栽培。以下将选取部分关键条款进行详细解读。
选址与设施建设
4.1 选址要求
选择地势平坦、排水良好、土层深厚且富含有机质的地块作为种植基地。土壤pH值应在6.0~7.5之间,地下水位低于1米。避免选择易受洪涝灾害影响的区域。
解读:良好的土壤条件是保证火龙果健康生长的基础。适宜的pH值有助于养分吸收,而适当的地下水位可以防止根系腐烂。这些因素直接影响到火龙果的产量和品质。
4.2 设施建设
温室大棚应具备防风、保温、保湿功能,并配备自动灌溉系统和温湿度调控设备。棚内高度不低于3.5米,跨度不超过8米,以利于通风透气及操作管理。
解读:现代化的温室设施能够有效控制环境条件,为火龙果提供一个稳定的小气候环境,特别是在非适宜种植季节也能保持理想的生长温度和湿度,从而提高产量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几率。
栽培管理
5.1 种苗选择
选用无病毒脱毒种苗,苗高20厘米以上,茎粗0.8厘米以上,叶片完整无损,根系发达且分布均匀的新植株。
解读:高质量的种苗是成功栽培的前提。通过使用脱毒种苗可以避免病毒病等严重危害火龙果生产的疾病传播,同时健壮的植株更有利于快速恢复生长并达到丰产目的。
5.2 定植密度
每亩定植株数控制在800~1000株范围内,行距2米×列距1.5米或行距2.5米×列距1米。
解读:合理的定植密度既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又能确保每株植物都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其根系和枝叶,促进光合作用效率最大化,进而增加果实产量。
5.3 肥水管理
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复合肥;追肥则根据生长期的不同阶段适时补充氮磷钾肥料。浇水遵循“见干见湿”原则,即当表层土壤稍显干燥时及时灌溉。
解读:科学施肥不仅能满足火龙果各个生育期对营养的需求,还能改善果实风味和色泽。而恰当的水分供给则能维持植株正常代谢活动,防止因过度干旱或积水造成生长不良甚至死亡现象。
病虫害防治
6.1 预防措施
定期清洁棚内卫生,移除杂草枯叶;合理轮作换茬;采用物理方法如黄板诱杀蚜虫等害虫。
解读:预防胜于治疗,在日常管理中采取有效的预防手段可以大大降低病虫害发生的概率。例如,保持环境卫生可以减少病原菌滋生的机会;物理防治则是环保安全的选择,不会污染环境也不会伤害天敌昆虫。
综上所述,《火龙果设施栽培技术规程》从选址建园到具体栽培细节都给出了明确指导,帮助农户实现标准化生产,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