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间作模式设计、除草剂使用技术要求、病虫害综合管理措施及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新疆地区果树-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下的麦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实施。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Reducing Herbicide Application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in Wheat Fields under Fruit Tree-Wheat Intercropping Model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5/T 4392-2021《果树-小麦间作模式下麦田除草剂减施增效技术规程》是一项针对新疆地区特色农业模式制定的技术标准。该标准结合了果树与小麦间作的生态特点,旨在实现除草剂减量使用的同时提高防除效果。以下选取了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度解读:
1. 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明确适用于新疆地区采用果树与小麦间作种植模式下的麦田除草剂应用。其中术语“间作”指在同一田块上按一定带宽和行数同时种植果树和小麦的方式。这一定义为后续技术措施提供了基础框架。
2. 药剂选择原则
标准强调药剂选择需考虑安全性、高效性和环境友好性。推荐使用具有土壤封闭作用的除草剂如异丙隆等,并且优先选用微胶囊悬浮剂型。这种剂型能够延长持效期,减少用药次数,同时降低对果树根系的影响。
3. 施药时间与方法
规定除草剂应在小麦播种后出苗前进行土壤处理,最佳时间为春季地温稳定在8℃以上时。施药方式提倡采用精准喷雾技术,要求喷头高度离地面不超过50厘米,并保持匀速行走以确保覆盖均匀。此外还指出,在果树行间可采用定向喷雾器操作,避免药液飘移至果树叶片上。
4. 用量控制与配比指导
对于常用除草剂如氯氟吡氧乙酸异辛酯等,标准给出了具体推荐剂量:每公顷不超过150克有效成分。同时建议将该类药剂与唑啉草酯复配使用,比例为1:1,这样既能增强杂草防控效果又能减少单一成分过量使用的风险。
5. 安全间隔期管理
特别强调了安全间隔期内禁止采收小麦及其副产品用于人畜食用的规定。通常情况下,自最后一次施药起至少需要间隔30天才能收获小麦。此外,对于靠近果树区域,则需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延长休耕时间,确保残留物降解完全后再进行下一季作物种植。
6. 监测评估体系建立
提出构建长期监测网络的要求,包括但不限于记录每次用药后的天气状况、土壤湿度变化以及不同种类杂草的发生情况等信息。通过数据分析可以不断优化调整后续年度内的施药策略,从而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平衡点。
以上内容仅为该标准部分内容摘要及深入剖析,实际执行过程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条件灵活运用各项指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