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的处置技术要求,包括底泥的收集、运输、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技术规范。本文件适用于洱海流域内河湖底泥的综合处置与利用相关活动。
Titl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Disposal of River and Lake Sediments in the Erhai Basin - Part 2: Sediment Disposal Technology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79.2-2021《洱海流域河湖底泥综合利用 第2部分:河湖底泥处置技术要求》是云南省地方标准的一部分,主要规定了洱海流域河湖底泥处置的技术要求。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河湖底泥”的定义,即来源于洱海及其周边湖泊、河流的沉积物。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确保所有参与方对处理对象有统一的认识。
处置原则
标准强调了河湖底泥处置应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原则。这意味着在处理过程中不仅要减少废弃物的数量,还要尽可能地将底泥转化为可用资源,并确保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
技术要求
1. 预处理:要求对采集到的河湖底泥进行初步处理,包括去除大块杂物、脱水等步骤。目的是为了提高后续处理效率并保证产品质量。
2. 稳定化处理:通过添加化学药剂等方式使底泥中的有害成分得到固定,防止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此过程需严格控制药剂种类与用量,避免产生新的污染物。
3. 资源化利用:鼓励将经过稳定化处理后的底泥用于农业肥料、建筑材料等领域。但必须满足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关于重金属含量、有机质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4. 监测与评估:在整个处置流程中都需要定期监测各项指标(如pH值、含水量等),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工艺参数。此外,在项目结束后还需进行全面评估,确认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以及是否存在潜在风险。
环境保护措施
为保障生态环境安全,在实施上述技术时还应注意采取相应环保措施,比如设置防渗漏设施以防止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合理安排运输路线避免沿途抛洒等情况发生。
以上内容只是对DB53/T 79.2-2021部分内容进行了简要概述及重点解读,具体执行时还需结合实际情况参照完整文本操作。希望这些信息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