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细鳞鱼增殖放流的苗种选择、培育、运输、放流地点选择、放流时间、放流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吉林省范围内细鳞鱼增殖放流活动的技术指导和管理。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tock Enhancement and Release of Brachymystax lenok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15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细鳞鱼是一种重要的冷水性经济鱼类,其种群保护和资源恢复对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DB22/T 3305-2021《细鳞鱼增殖放流技术规范》为科学开展细鳞鱼增殖放流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深入解读。
在亲本选择方面,标准要求亲本应来源于原产地天然水域或人工培育种群,年龄需达到3龄以上,雌雄比例控制在1:1至1:1.5之间。这一规定旨在确保亲本具有良好的遗传多样性和繁殖能力,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种质退化。
关于苗种培育,标准强调要采用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系统,保持水质清新稳定,溶解氧不低于6mg/L,pH值维持在7.0-8.5之间。同时要求投喂优质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不得低于45%,并定期监测生长指标,确保苗种健康强壮。
放流前的适应性驯化是关键环节之一。标准规定驯化期不少于15天,驯化过程中逐步降低养殖水温,使其与放流水域环境相适应。此外还需进行疫苗接种,预防常见疾病,提高放流后的存活率。
放流作业需遵循\"分区、分批次、分规格\"的原则。不同区域应根据水体环境特征确定适宜的放流时间和密度,每次放流数量不宜超过5万尾。放流时水温差不得超过3℃,风力不大于4级,以减少环境突变对鱼苗的影响。
这些技术要求充分考虑了细鳞鱼的生活习性和生态环境需求,有助于提升增殖放流的效果。严格按照标准执行,能够有效促进细鳞鱼种群的恢复和发展,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