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秸秆黄贮的术语和定义、原料要求、制作工艺、质量要求及贮存管理。本文件适用于玉米秸秆黄贮饲料的生产与使用。
Title:Corn Stalk Yellow Silage Technical Regulation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玉米秸秆黄贮技术规程》(DB22/T 3272-2021)是由吉林省市场监督管理厅发布的,旨在规范玉米秸秆黄贮的技术操作,提高饲料品质,促进畜牧业发展。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原料选择与处理
- 标准要求选用新鲜、无霉变的玉米秸秆作为原料。在使用前需将秸秆切短至2-3厘米长度,这样不仅便于压实,还能增加发酵面积,有利于微生物活动。
- 对于含水量的要求是65%-75%,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发酵效果。如果水分不足,则需要加水调节;反之则应晾晒减少水分。
2. 添加剂使用
- 添加乳酸菌等有益菌种可以加速发酵过程并抑制有害菌生长。每吨干物质添加量一般为10^6-10^8 CFU,具体用量需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 还可适量加入糖蜜等营养物质来提供碳源支持微生物繁殖,同时也能改善最终产品的感官特性如颜色和气味。
3. 装填与密封
- 装填时要确保青贮窖内干净整洁,并且分层均匀地铺放秸秆层,每层厚度控制在15-20厘米左右。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排出空气,促进厌氧环境形成。
- 密封工作至关重要,必须做到完全隔绝外界氧气进入。可以采用塑料薄膜覆盖后压实,并用土或其他重物压紧边缘部分防止漏气。
4. 发酵管理
- 初期发酵阶段(0-7天),需密切关注温度变化情况。正常情况下,堆垛内部温度会上升到50℃以上,这表明发酵正在顺利进行。
- 中后期发酵期间(7-30天),随着氧气耗尽,温度会逐渐下降至室温水平。此时要注意检查是否有异常现象出现,比如发霉、异味等情况发生。
5. 取用方法
- 使用时应从顶部开始逐层往下取料,避免随意挖洞导致暴露过多表面造成二次污染。
- 每次取完之后要及时重新封盖好,保持良好的密封状态直至下一次取用为止。
通过严格执行上述各项规定,能够有效提升玉米秸秆黄贮的质量稳定性,满足不同规模养殖场的需求。此外,在实际生产过程中还应注意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设备设施特点灵活调整相关参数设置,以达到最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