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利用无人机进行水文流量监测的操作流程、技术要求、数据处理及质量控制。本文件适用于青海省范围内使用无人机开展水文流量监测的相关单位和个人。
Title:Hydrological Flow Monitoring - UAV Operation Procedures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60.1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63T 1954-2021水文流量监测无人机操作规程》是青海省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用于规范使用无人机开展水文流量监测作业的技术要求和操作流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度解读:
一、适用范围与术语定义
标准适用于采用无人机技术进行水文流量监测的工作。其中明确界定了无人机是指具备飞行能力、可搭载传感器设备并能按照预定航线自主或半自主飞行的航空器。这一定义明确了适用对象不仅包括常见的多旋翼无人机,也涵盖了固定翼等其他类型。
二、人员资质要求
从事无人机水文流量监测的工作人员需取得AOPA颁发的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并通过省级水文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考核。特别强调了项目负责人应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且有三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这表明对从业人员专业水平提出了较高要求,确保能够安全有效地完成监测任务。
三、设备选型与校准
规定所使用的无人机系统性能参数需满足以下条件:最大续航时间不低于40分钟;有效载荷不小于1.5公斤;定位精度优于0.2米。同时要求每季度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查校准,包括但不限于导航系统、测距装置等关键部件。此举旨在保证每次监测数据采集的准确性与可靠性。
四、作业前准备
在实施监测之前,必须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1. 获取作业区域最新的地形图及气象资料;
2. 制定详细的飞行计划,包括起降点选择、航迹设计等;
3. 对无人机进行全面检查,确保电池电量充足、通信链路畅通无阻;
4. 根据实际情况携带必要的应急物资如备用电池、降落伞等。
五、现场操作要点
1. 起飞前需确认周围环境安全,避免靠近人群密集区;
2. 遵循\"由远及近\"的原则逐步提升高度直至达到预定观测高度;
3. 数据采集过程中保持平稳匀速飞行,避免剧烈晃动影响成像质量;
4. 收集完毕后缓慢降低高度至初始位置附近再平稳着陆。
六、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集到的数据需要经过严格的质量控制程序,包括但不限于图像配准、波形解析等步骤。最终生成的结果应当能够准确反映河流断面形态特征以及流速分布情况。此外还要求建立完整的档案记录,包括但不限于任务执行日期、天气状况、参与人员名单等信息。
七、安全管理措施
明确规定任何情况下不得违反空域管理规定擅自飞行;遇恶劣天气时应立即终止作业;定期组织应急预案演练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措施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为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