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城市空气生态环境数据共享的基本原则、数据内容、数据格式、共享流程及安全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山东省内城市空气生态环境数据的共享与交换。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Data Sharing - Part 1: Urban Air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7/T 4413.1—2021《生态环境数据共享技术规范 第1部分:城市空气》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城市空气质量数据的采集、传输、存储和共享过程。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数据采集
5.1 数据源
- 要求:数据采集应确保来源可靠,包括但不限于环境监测站点、移动监测设备及卫星遥感等。
- 解读:这意味着在进行城市空气质量监测时,不仅依赖固定监测站的数据,还鼓励使用新兴技术如无人机或便携式传感器来获取更全面的信息。同时,卫星遥感技术的应用可以弥补地面监测点分布不均的问题。
数据传输
6.2 数据格式
- 要求:所有传输的数据需采用统一的数据格式,并遵循JSON或XML标准。
- 解读:统一的数据格式有助于不同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JSON因其轻量级和易于解析的特点被广泛推荐,而XML则提供了更强的数据结构支持。选择合适的格式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减少因格式差异导致的错误。
数据存储
7.1 存储介质
- 要求:建议使用云存储作为主要存储方式,同时保留本地备份。
- 解读:云存储具有高可用性和可扩展性,适合大规模数据集的长期保存。然而,考虑到网络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本地备份仍然是必要的,以防止云端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数据共享
8.3 共享机制
- 要求:建立基于API的服务接口,实现数据的自动化访问与更新。
- 解读:通过构建开放API(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可以简化数据请求流程,促进跨部门间的信息交流。此外,定期自动更新机制保证了数据的新鲜度,对于及时应对突发污染事件至关重要。
数据质量控制
9.1 质量保证措施
- 要求: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流程,包括数据审核、校验以及异常检测。
- 解读:高质量的数据是决策的基础。因此,在整个数据生命周期内都必须保持严谨的态度。例如,利用统计学方法识别并修正可能存在的测量误差;设置合理的阈值来判断是否需要采取进一步行动等。
以上是对DB37/T 4413.1—2021标准中部分内容的重点阐述。该标准为推动山东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城市空气质量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