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成人使用呼吸支持治疗器械过程中发生压力性损伤的风险评估、预防措施及管理方法。本文件适用于医疗机构中对使用呼吸支持治疗器械的成人患者进行压力性损伤预防与管理。
Title:Prevention of Medical Device-related Pressure Injuries in Adult Patients Receiving Respiratory Support Therapy
中国标准分类号:
国际标准分类号: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在TCNAS 34-2023《成人呼吸支持治疗器械相关压力性损伤的预防》标准中,相较于2019版,新增了一项重要内容:对鼻导管、面罩等接触式呼吸支持设备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局部压力进行动态监测和记录的要求。这一变化不仅是对原有标准的补充,更是对临床实践中长期存在的盲点进行了系统性规范。
新标准明确指出,医疗机构在使用鼻导管、面罩等呼吸支持设备时,应建立压力监测机制,并对患者皮肤状况进行定期评估与记录。这一条文的提出,源于近年来多项研究发现,尽管呼吸支持设备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但其对患者面部、颈部等部位造成的压力性损伤(压疮)问题日益突出,尤其在重症监护、长期氧疗及老年患者群体中更为常见。
旧版标准虽然也强调了对患者皮肤的观察,但并未明确提出“动态监测”和“记录”的要求,导致在实际操作中存在执行不一致、记录缺失等问题。而新版标准则从管理流程上进行了细化,要求医护人员在使用呼吸支持设备前、中、后均需进行皮肤检查,并将检查结果纳入病历管理。
应用这一条文时,建议医疗机构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明确各环节的责任人和操作规范,确保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按照统一标准执行;
其次,引入合适的监测工具,如压力传感器或可穿戴式监测设备,以实现对局部压力的实时监控;
最后,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升其对压力性损伤风险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同时建立数据反馈机制,持续优化护理方案。
通过落实这一条文,不仅能有效降低因呼吸支持设备引起的压力性损伤发生率,也为临床护理质量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