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套灌区有机肥施用与燕麦种植进行盐碱地改良的技术要求,包括有机肥的种类与施用量、燕麦种植管理措施及改良效果评价方法。本文件适用于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及燕麦种植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Organic Fertilizer Application and Oat Planting for Saline-Alkali Land Improvement in Hetao Irrigation Distric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400-2021河套灌区有机肥施用与燕麦种植盐碱地改良技术规程》是一项专门针对内蒙古自治区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的重要地方标准。这项标准为在该地区通过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燕麦来改善土壤盐碱化问题提供了系统性的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深入解读:
1. 范围与适用区域
标准适用于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的盐碱地改良工作。这些区域由于长期受灌溉影响,土壤盐分积累严重,严重影响作物生长。通过合理使用有机肥料和选择适宜的植物种类如燕麦,可以有效降低土壤中的盐分含量,提高土地生产力。
2. 有机肥的选择与施用
根据标准规定,用于改良盐碱地的有机肥料应来源于无污染源且经过充分腐熟处理。具体要求包括:
- 原料来源:优先选用当地农业废弃物(如秸秆、畜禽粪便)作为主要原料。
- 发酵条件:确保堆肥过程达到高温阶段至少持续7天以上,以杀死病原菌和杂草种子。
- 施肥量:每公顷建议施用量为30吨左右,并结合翻耕均匀撒布于地表下约20厘米深度处。
3. 燕麦品种筛选与播种技术
为了更好地适应盐碱环境并发挥其修复作用,标准推荐采用耐盐性强、抗逆性好的燕麦品种。例如,“高原6号”等已被证明适合此类条件下的种植。关于播种技术要点如下:
- 播种时间:最佳时间为春季或秋季,具体视当地气候条件而定。
- 行距与株距:行距保持在20至30厘米之间,株距控制在10至15厘米范围内。
- 覆土厚度:播种后覆土厚度约为2到3厘米即可。
4. 盐碱地改良效果评估方法
为了科学评价上述措施的实际成效,标准提出了以下几种监测指标及检测频率:
- 土壤含盐量测定:每半年一次;
- 土壤pH值变化:每年测量两次;
- 植被覆盖度调查:每季度开展一次;
- 土壤有机质含量分析:每隔一年进行一次全面检查。
通过定期跟踪这些数据的变化趋势,能够及时调整后续管理策略,确保长期稳定地改善盐碱地状况。
综上所述,《DB15/T 2400-2021》不仅明确了河套灌区盐碱地改良的具体操作流程,还强调了科学管理和持续监测的重要性。这对于促进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