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福建省碳排放数据公共平台数据传输的技术要求、数据格式、接口规范和安全要求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内碳排放相关单位与碳排放数据公共平台之间的数据传输及管理。
Title:Carbon Emission Data Public Platform Data Transmission Protocol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福建省地方标准《碳排放数据公共平台数据传输协议》(DB35/T 2000-2021)对碳排放数据的传输进行了规范,以下是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碳排放数据”、“公共平台”等核心概念。例如,“碳排放数据”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及相关信息。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数据采集、传输提供了基础。
二、数据格式要求
第5.1条指出,数据应采用JSON格式进行组织。其中,“timestamp”字段用于记录数据生成的时间戳,确保时间的精确性;“data”字段包含具体的碳排放数据内容。这种结构化数据格式便于计算机处理和解析。
三、数据加密与安全
第6.2条规定,传输过程中的敏感数据需使用AES-256-CBC算法进行加密。同时,每个数据包都必须附带一个基于HMAC-SHA256算法生成的消息认证码,以验证数据完整性和来源真实性。这有效防止了数据在传输过程中被篡改或伪造。
四、错误处理机制
第7.1条要求接收方在接收到不符合规范的数据时,应返回特定的错误代码。例如,当数据格式不正确时,应返回\"400 Bad Request\";若权限不足,则返回\"403 Forbidden\"。这种明确的错误反馈机制有助于快速定位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五、频率限制
第8.1条设定了客户端每分钟最多可发送100个请求的频率限制。超出该限制将触发临时封禁措施,以保护服务器资源免受恶意攻击或不当使用的影响。
六、日志记录
第9.1条强调所有重要的操作事件都必须记录到日志文件中,包括但不限于登录尝试、数据上传成功与否以及异常情况等。这些详尽的日志记录有助于事后审计和故障排查。
以上是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具体说明,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且严谨的碳排放数据传输体系,对于促进碳排放管理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