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组培繁育和移栽技术的术语、基本要求、培养条件、操作步骤及移栽管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的组培繁育及其大田移栽过程的技术指导。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issue Culture Propagation and Transplantation of Vicia unijuga endemic to Wulat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3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01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组培繁育移栽技术规程》(DB15/T 2358-2021)是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标准,旨在规范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的组织培养、繁育及移栽工作。以下为该标准中部分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乌拉特肋脉野豌豆”这一特定植物种类的概念及其生物学特性。对于“组织培养”,规定了其是在无菌条件下利用植物器官、组织或细胞,在人工控制的环境内培育成完整植株的技术过程。这一定义强调了操作环境的无菌要求以及人工干预的重要性,确保培养基质、温度、湿度等条件符合植物生长需求。
二、组织培养基配制
标准指出,培养基应根据植物生理需求配制,通常包含大量元素、微量元素、有机物质、植物激素等成分。例如,MS培养基是一种常用的配方,其中含有硝酸钾、硫酸镁等多种营养成分。在实际操作中,需严格按照比例混合各组分,并经过高压蒸汽灭菌处理后使用。此外,还应定期检测培养基pH值,保持在5.8左右,以保证最佳的生长环境。
三、外植体选择与处理
关于外植体的选择,标准建议选用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一年生植株作为来源。具体部位可以是茎尖、叶片或根段等。外植体采集后需立即置于冰浴中保存,并尽快进行表面消毒。消毒程序一般包括70%酒精浸泡30秒,再用0.1%升汞溶液处理10分钟,最后用无菌水冲洗多次。此步骤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微生物污染风险,同时避免过度损伤外植体活性。
四、增殖与继代培养
在增殖阶段,通常采用较低浓度的细胞分裂素与生长素组合来促进芽点分化。标准推荐使用6-BA(苄氨基嘌呤)与NAA(萘乙酸)的比例为2:1至3:1之间。当幼苗长至一定高度时转入继代培养环节,此时可适当降低细胞分裂素浓度而增加生长素含量,以利于根系发育。每次继代周期约为20-30天,直至达到所需数量为止。
五、驯化与移栽
驯化过程是将试管苗逐步适应自然环境的关键步骤。标准要求先将试管苗移入温室内的炼苗架上,逐渐延长光照时间并降低空气湿度,直至完全停止喷雾灌溉。之后挑选健康强壮的植株移植到预先准备好的基质中,如珍珠岩与蛭石混合物。移栽初期要密切观察土壤含水量及气温变化情况,必要时采取遮荫措施保护幼苗免受强烈日晒影响。
以上内容涵盖了乌拉特肋脉野豌豆组培繁育移栽过程中若干关键环节的具体要求,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并保障最终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