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藻灌综合固沙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基本原则、适用范围、施工准备、藻类喷洒固沙、灌木种植固沙、养护管理及效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天津市及类似气候条件地区的流动沙地和半固定沙地的固沙工程。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mprehensive Sand Fixation by Algae and Shrubs
中国标准分类号:B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藻灌综合固沙技术规程》(DB15/T 2328-2021)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布的关于利用藻类与灌木结合进行沙漠化治理的技术规范。以下对规程中的一些关键内容进行解读。
4.1.1 固沙植物选择
在选择用于固沙的植物时,规程要求优先选用适应性强、耐旱耐盐碱的本地物种。例如梭梭树和沙蒿等灌木,以及能够形成稳定生物结皮的蓝藻和绿藻。这些植物不仅能够有效固定流沙,还能改善土壤结构,为其他植被生长创造条件。
4.2.3 苗木规格及质量要求
规程明确规定了不同种类苗木的具体规格标准。以梭梭为例,其高度应不低于60厘米,地径不少于8毫米,且无明显病虫害损伤。对于藻种,则需确保纯度达到95%以上,并具备良好的萌发能力。这有助于保证种植后的成活率和长期效果。
5.1.1 植被配置模式
推荐采用“乔-灌-草”多层次复合种植结构。即在最上层布置耐寒抗风的乔木作为屏障;中间层配置高大的灌木如柠条;下层则铺设低矮的草本植物或藻类覆盖物。这种布局可以最大化地发挥各层次植物的功能互补作用,提高整体生态效益。
7.3.2 灌溉管理措施
针对干旱地区水资源匮乏的特点,规程建议采取滴灌或者渗灌的方式进行精准灌溉。同时根据季节变化调整用水量,在雨季适当减少浇水量,避免造成资源浪费。此外还强调要定期检查维护灌溉设施,防止堵塞漏损现象发生。
8.1.1 监测评估指标体系
为了科学评价治理成效,规程建立了包括植被覆盖率、土壤有机质含量、水分保持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监测指标体系。要求每五年开展一次全面调查,并记录数据变化趋势。通过持续跟踪分析,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相应调整优化方案。
以上只是规程部分内容的简要概述,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进行灵活运用。希望本文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项重要的生态保护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