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的技术要求、作业质量指标及操作规程。本文件适用于山西省内玉米、小麦种植区域的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Mechanized Operation of Corn and Wheat Straw Returning to Field
中国标准分类号:B 73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4/T 2303-2021《玉米小麦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规范》是山西省发布的关于农作物秸秆还田的重要地方标准。该标准规定了玉米和小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的作业要求、作业流程和技术要点,旨在提高土壤肥力、改善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以下选取部分关键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作业前准备
条文:5.1 作业机具检查
在进行秸秆还田作业之前,必须对使用的农机具进行全面检查与调试。包括但不限于刀片磨损情况、传动系统润滑状况以及液压系统的压力是否正常。确保所有部件处于良好工作状态可以有效避免作业过程中出现故障,保障作业效率和质量。
解读:这一条规定强调了准备工作的重要性。良好的设备状态不仅能够保证作业顺利进行,还能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减少维修成本。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做好前期检查工作。
2. 秸秆处理
条文:6.2 秸秆切碎长度
玉米秸秆切碎长度不应超过10厘米,小麦秸秆则应控制在5至7厘米之间。过长的秸秆会影响后续耕作质量和肥料分解速度。
解读:合理的秸秆切碎长度对于后续的翻埋和腐解至关重要。较长的秸秆可能会阻碍播种机下种,影响种子发芽率;而过短则可能不利于土壤微生物活动。因此,按照标准规定的范围执行非常必要。
3. 耕作深度
条文:6.3 耕作深度
玉米茬地耕作深度应在20至25厘米范围内,小麦茬地则为18至22厘米。适当加深耕作层有助于埋藏更多秸秆,并促进其快速分解。
解读:耕作深度直接影响到秸秆的覆盖效果及土壤结构改良程度。如果耕作太浅,则可能导致部分秸秆暴露在外,无法充分分解;反之,过深又会破坏深层土壤结构。所以遵循本条文的规定有助于实现最佳的土壤改良效果。
4. 作业质量评价
条文:7.1 表面残留量
完成作业后,地表可见秸秆残渣覆盖率不得超过总面积的15%。这是一项直观反映作业成效的关键指标。
解读:表面残留量直接关系到农田外观整洁度以及后续种植作物的生长环境。过高的覆盖率不仅影响美观,还可能成为病虫害滋生地。通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既能保持良好视觉效果又能为农业生产创造有利条件。
总结
DB14/T 2303-2021作为指导性文件,在推动山西地区玉米小麦秸秆资源化利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上述重点条文的学习与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的核心要领,从而提高作业水平,促进农业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