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乌鳢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池塘准备、鱼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安徽省范围内乌鳢的池塘养殖生产。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Pond Culture of Black Snakehead (Channa argus)
中国标准分类号:B 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32-2021《乌鳢池塘养殖技术规程》是安徽省地方标准,规定了乌鳢池塘养殖的环境条件、池塘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病害防治和捕捞等内容。以下是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1. 环境条件
- 要求:池塘应选择在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底平坦,淤泥厚度不超过20cm。
- 解读:良好的水源和水质是保证乌鳢健康生长的基础,池底平整可以减少因地形不平导致的水流不畅,淤泥过多会影响水体溶解氧含量。
2. 池塘准备
- 要求:清塘消毒,每亩使用生石灰75kg~100kg或漂白粉10kg~15kg全池均匀泼洒。
- 解读:清塘消毒是防止病原菌滋生的重要步骤,生石灰不仅能够杀灭病原微生物,还能改善底质,而漂白粉则具有较强的杀菌能力,两者结合使用效果更佳。
3. 苗种放养
- 要求:放养规格为8cm~10cm的乌鳢苗种,每亩放养密度为800尾~1200尾。
- 解读:选择合适规格的苗种有助于提高成活率,过小的苗种容易受到天敌侵害,过大的苗种则会增加饲料成本。合理的放养密度既能充分利用水体资源,又避免因密度过高导致的竞争压力。
4. 饲养管理
- 要求:投喂配合饲料,粗蛋白含量不低于40%,日投饵量为鱼体重的5%~8%,分早晚两次投喂。
- 解读:高蛋白质的饲料能促进乌鳢快速生长,同时注意分次投喂,避免一次性投喂过多造成浪费或污染水质。
5. 病害防治
- 要求:定期巡塘,发现病害及时处理,每月用生石灰化浆全池泼洒一次,浓度为20mg/L。
- 解读:定期巡塘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生石灰泼洒不仅可以调节pH值,还具有预防疾病的作用,保持适宜的水环境对预防疾病至关重要。
6. 捕捞
- 要求:当乌鳢达到商品规格时(一般体长20cm以上),采用拉网捕捞,注意操作轻柔,避免机械损伤。
- 解读:适时捕捞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轻柔的操作能够减少鱼类受伤,从而降低运输过程中的死亡率。
以上内容基于DB34/T 332-2021标准,旨在为乌鳢池塘养殖提供科学的技术指导,帮助养殖户实现高效、健康的养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