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水稻抗倒性鉴定的术语和定义、鉴定条件、鉴定方法及结果评价。本文件适用于水稻品种抗倒性鉴定与评价。
Title:Identification Method for Rice Lodging Resistanc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T 3924-2021《水稻抗倒性鉴定方法》是一项安徽省地方标准,主要用于评估水稻品种的抗倒伏能力。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试验条件与环境要求
标准明确规定了试验应在自然条件下进行,但需确保田间管理一致。具体包括:
- 土壤条件:选择肥力均匀、排水良好的地块。
- 种植密度:推荐每平方米种植30株左右,以模拟大田生产环境。
- 灌溉管理:保持田间适度湿润,避免积水或干旱。
抗倒性的评价指标
标准提出了多个用于衡量水稻抗倒性的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倒伏率和倒伏指数。
# 倒伏率
倒伏率是指植株在生长过程中发生倒伏的比例。计算公式为:
\\[ \\text{倒伏率} = \\frac{\\text{倒伏植株数}}{\\text{总植株数}} \\times 100\\% \\]
此指标直观反映了品种的抗倒伏能力,数值越低表明抗倒伏性能越好。
# 倒伏指数
倒伏指数综合考虑了倒伏程度和面积的影响,其计算公式如下:
\\[ \\text{倒伏指数} = \\sum (\\text{倒伏程度} \\times \\text{相应面积}) \\]
倒伏程度通常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分别赋值为1、2和3。通过此指数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品种的抗倒伏特性。
数据采集与处理
标准强调数据采集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节点进行,通常包括抽穗期、乳熟期和蜡熟期。每个时期的观测次数不少于三次,并记录每次的倒伏情况。
结果分析与报告
试验结束后,需要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包括平均值、标准差等统计量的计算。最终结果应以表格形式呈现,并附上详细的观测记录和分析说明。
以上是DB34/T 3924-2021标准中几个核心部分的解读,希望对理解和应用该标准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