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基层现场冷再生的术语和定义、基本规定、施工准备、混合料组成设计、施工工艺、质量检验与验收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采用现场冷再生技术进行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基层施工的工程。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On-site Cold Regeneration of Cement-stabilized Base of Asphalt Pavement
中国标准分类号:P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3.08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264—2021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基层现场冷再生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基层现场冷再生施工的技术标准。这项标准对施工现场的材料选择、施工工艺、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进行了系统性规定,旨在提高再生路面的质量和使用寿命。
首先,关于原材料的选择,该标准明确要求再生料应来源于原有道路的旧沥青混合料,并且需要经过破碎、筛分处理以满足粒径要求。同时,新添加的水泥必须符合GB 175中普通硅酸盐水泥的标准,其初凝时间不得早于60分钟,终凝时间不得迟于10小时。这一规定确保了再生材料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其次,在施工过程中,标准强调了拌合的重要性。要求采用强制式搅拌机进行拌合作业,确保水泥与再生料充分混合均匀。拌合时水灰比应严格控制在0.4至0.6之间,以保证混合料具有适当的干湿程度。此外,摊铺厚度需根据设计文件确定,通常情况下每层摊铺厚度不宜超过200毫米,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压实度不足的问题。
再者,压实是影响再生路面强度的关键步骤。标准指出,压路机的吨位不得低于18吨,并且碾压顺序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对于边缘区域,应当使用小型振动夯具加强夯实,防止出现漏压现象。最终成型后的密实度不得低于95%,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承载能力。
最后,关于养护管理,标准建议再生层完成后应立即覆盖并洒水保持湿润状态至少7天。在此期间禁止车辆通行,待强度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开放交通。同时,还应对已完成路段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并修补裂缝或其他病害,从而延长整体结构的使用寿命。
综上所述,《DB15/T 2264—2021》通过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措施规范了沥青路面水泥稳定基层现场冷再生施工流程,为相关工程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