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绒山羊配种的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管理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绒山羊的配种生产及管理。
Title:Fecundation Technology Specification for Cashmere Goats - Part 2: Mat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3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5/T 2244.2—2021《绒山羊繁殖技术规范 第2部分:配种》是内蒙古自治区制定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绒山羊的配种工作,提高繁殖效率和羔羊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1. 配种前准备
根据标准要求,配种前应对公母羊进行全面健康检查。具体包括:确保公羊体重达到成年体重的70%以上,且无生殖系统疾病;母羊则需确认其年龄在2岁以上,身体健康状况良好。此外,还应检查母羊是否处于适宜配种的状态,通常通过观察外阴部的颜色变化来判断。
2. 公母比例与合群时间
标准指出,在自然交配条件下,每只公羊可负责30-50只母羊。同时建议在配种季节开始前两周将公母羊分开饲养,以增强公羊活力,并使母羊进入发情状态。实际操作中,应当密切观察母羊的行为表现,如出现频繁走动、鸣叫等现象时,即可安排合群。
3. 配种方式选择
本标准推荐采用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提倡使用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控制遗传品质,还能避免因疾病传播带来的风险。而对于小型养殖户,则可以采取自然交配的方法,但需注意防止近亲繁殖。
4. 配种频率控制
为了保证母羊能够顺利受孕并产下健康的后代,标准强调要合理安排配种次数。一般情况下,每次配种间隔不应少于6天,整个配种期不超过2个发情周期。另外,如果发现母羊未能成功受孕,应在下一个发情期及时补配。
5. 繁殖记录管理
建立完善的繁殖档案是本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具体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个体基本信息(如编号、出生日期)、配种记录(时间、方式)、妊娠情况以及分娩结果等。这些资料不仅有助于跟踪分析群体繁殖性能,也为今后选育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细致规划与执行,可以显著提升绒山羊整体生产水平,促进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