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小麦田间自然抗赤霉病评价的技术要求、试验设计、调查方法及抗性分级标准。本文件适用于小麦品种(品系)的田间自然抗赤霉病能力的评价。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Field Evaluation of Natural Resistance to Fusarium Head Blight in Whea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211/T 1019-2020《小麦田间自然抗赤霉病评价技术规程》是一项江苏省地方标准,为科学评估小麦品种的自然抗赤霉病能力提供了详细的指导。以下将对部分关键条款进行深入解读。
范围与适用性
本标准适用于江苏省内小麦田间自然条件下抗赤霉病能力的评价工作。它规定了评价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田间观察和结果分析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标准强调评价应在自然发病环境中进行,以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界定了“抗赤霉病”、“自然发病环境”等核心概念。例如,“抗赤霉病”是指小麦在自然发病条件下,其病害发生程度低于对照品种的现象。这些定义为后续评价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试验设计
试验设计是评价工作的基石。标准要求试验应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每个处理至少重复三次,小区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同时,还应设置至少两个抗病对照品种和一个感病对照品种。这样的设计能够有效减少试验误差,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田间观察与记录
在田间观察阶段,标准详细列出了观察的时间节点和具体内容。通常从拔节期开始至成熟期结束,需定期检查叶片、茎秆及穗部的症状表现。对于每株植株,应记录其发病部位、发病程度以及病情指数。此外,还需注意天气条件的变化,以便分析气象因素对病害发生的影响。
结果分析
结果分析部分明确了如何计算病情指数并进行综合评价。病情指数的计算公式为:(Σ[病级×相对株数]/总株数)×100。根据病情指数,可以将品种划分为高抗、中抗、中感、高感四个等级。标准还建议采用多点试验数据进行综合评判,以增强结论的可信度。
报告撰写
最后,标准对报告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报告应当包括试验背景、方法、结果、讨论及结论等部分。特别强调应对不同品种的表现做出客观描述,并提出相应的应用建议。
通过上述解读可以看出,DB3211/T 1019-2020不仅提供了系统的操作流程,而且注重实际操作中的细节把控,对于促进江苏省小麦生产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