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中标准菌株的管理要求,包括采购、验收、保存、使用、维护及废弃处理等内容。本文件适用于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对标准菌株的规范化管理。
Title:Management Specification for Standard Strain i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esting Laboratory
中国标准分类号:Z50
国际标准分类号:13.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401/T 231—2021《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管理规范》是合肥市地方标准,旨在规范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中标准菌株的管理。以下将从标准中的关键条款出发,进行深入解读。
标准首先明确了适用范围,即适用于从事生态环境检测工作的实验室对标准菌株的管理活动。这意味着所有涉及生态环境检测的实验室都应遵循这一规范。
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对“标准菌株”进行了明确界定,指出它是指具有特定特性或用途的微生物菌株,用于校准、验证或其他相关活动。这一定义为后续条款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于标准菌株的选择与购买,标准要求实验室应根据检测需求选择合适的菌株,并确保其来源可靠。这包括核实供应商资质,确认菌株的纯度、活性及保存状态等信息。例如,第5.2条明确规定,实验室需建立供应商评价制度,定期评估供应商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质量。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标准菌株的接收、验收和储存环节。接收时要核对菌株名称、编号、数量以及随附的技术资料;验收则需检查包装完整性、标签清晰度及运输条件是否符合要求;储存过程中要按照规定的温度、湿度等环境参数妥善保管,同时做好出入库记录,确保可追溯性。例如,第6.1条提到,标准菌株应储存在专用冰箱内,并定期监测温湿度变化情况。
此外,标准还涉及标准菌株的使用、维护和处置等方面。在使用前必须进行适当的活化处理,确保其处于最佳状态;维护期间要注意防止污染,避免交叉感染;当不再需要时,则按照相关规定妥善处置,不得随意丢弃或转让给非授权单位。比如,第7.3条指出,实验结束后剩余的标准菌株应当密封后放入指定容器中,并及时送回储存区。
最后,标准要求实验室建立健全的标准菌株管理体系,包括但不限于制定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应急预案等内容,同时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全员素质,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执行。例如,第8.1条建议实验室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内部审核,检查管理体系运行状况,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综上所述,《生态环境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管理规范》通过对标准菌株管理全过程的严格规定,有助于提升生态环境检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保障公众健康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