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北京市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能监测的技术要求、监测方法和评价指标。本文件适用于北京市范围内各类公共建筑室内温度的节能监测与管理。
Title:Energy-saving Monitoring Standard for Indoor Temperature of Public Buildings in Beij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P51
国际标准分类号:91.20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1/T 1005-2021公共建筑室内温度节能监测标准》是由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旨在规范公共建筑的室内温度监测工作,促进节能减排。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适用范围
标准适用于北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公共建筑室内温度的节能监测。这包括但不限于办公楼、商场、医院、学校等类型的公共建筑。
监测点设置
标准要求根据建筑的功能分区合理设置监测点。例如,在商场内应分别在营业区、仓储区、办公区等不同区域设置监测点;在医院则需考虑病房、门诊、手术室等特殊环境下的监测需求。每个监测点的位置应当具有代表性,并且能够反映整个区域的温度状况。
数据采集频率
对于数据采集频率,标准规定了不同的建筑类型有不同的要求。一般情况下,每小时至少记录一次数据;而对于需要更高精度监控的地方如手术室,则可能需要更频繁的数据采集,比如每15分钟一次。
温度控制范围
明确了各类公共建筑内适宜的温度控制范围。例如,夏季室内空调制冷时,办公室的理想温度区间为24℃至26℃;冬季供暖期间,教室内的理想温度区间为18℃至20℃。这些设定值不仅有助于提升使用者舒适度,也有利于减少能源消耗。
节能措施评估
标准还强调了对采取的各种节能措施效果进行定期评估的重要性。这包括但不限于调整运行参数、优化系统设计等方面。通过持续改进管理策略和技术手段,可以进一步提高能效水平。
数据分析与报告
要求建立完整的数据库来存储所有相关的监测信息,并定期生成分析报告。这些报告可以帮助管理者了解当前能耗情况以及潜在的问题所在,从而制定出更加有效的节能计划。
以上只是对DB11/T 1005-2021部分核心内容的概述性介绍,实际应用中还需结合具体情况深入研究相关规定细节。希望本文能为大家提供一定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