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静脉化疗药物外渗的预防措施、观察要点、处理原则及护理要求。本文件适用于各级医疗机构中进行静脉化疗药物治疗的临床医护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Intravenous Chemotherapy Drug Infiltration
中国标准分类号:C45
国际标准分类号:11.04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22/T 3252-2021《静脉化疗药物外渗预防及处理技术规范》是一项专门针对静脉化疗过程中药物外渗问题的技术标准。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术语和定义
标准首先明确了“药物外渗”的定义,即在静脉输注过程中,非腐蚀性或腐蚀性化疗药物意外泄漏至血管外组织。这一定义区分了不同性质的药物,为后续的预防与处理提供了基础。
预防措施
1. 患者评估:要求医护人员在实施化疗前对患者的血管状况进行全面评估,包括血管的可见性和可触及性,以及是否存在皮肤病变等情况。
2. 选择合适的静脉通路:建议优先使用上肢大静脉作为穿刺部位,并根据药物特性选择适当的输液工具,如中心静脉导管等。
3. 操作规范:强调无菌操作的重要性,确保穿刺成功率,减少重复穿刺次数,以降低外渗风险。
外渗发生时的处理
一旦确认药物外渗,应立即采取以下步骤:
1. 停止输液:迅速关闭输液器,防止进一步外渗。
2. 评估损伤程度:检查局部皮肤颜色、温度变化及是否有水泡形成,判断外渗严重程度。
3. 局部处理:
- 对于非腐蚀性药物,可以采用冷敷或热敷的方法促进吸收;
- 腐蚀性药物则需要专业人员进行特殊处理,必要时需外科干预。
4. 记录与报告:详细记录事件经过、处理过程及结果,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培训与教育
为了有效执行上述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定期组织相关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同时,还应加强患者及其家属的安全教育,让他们了解化疗药物外渗的危害及应对方法。
以上内容涵盖了DB22/T 3252-2021的主要框架和关键点,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管理和操作流程,最大限度地减少静脉化疗药物外渗带来的不良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