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无公害平菇栽培的产地环境、栽培设施与材料、栽培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及采收等要求。本文件适用于福建省范围内无公害平菇的生产与管理。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ultivation of Non-polluted Oyster Mushroom
中国标准分类号:B 5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3502/T 061-2021 无公害平菇栽培技术规程》是一项重要的地方标准,旨在规范无公害平菇的栽培过程,确保产品质量安全。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款的详细解读:
1. 环境要求:标准规定了栽培基地应选择在远离污染源的地方,并且需要有良好的灌溉条件和交通便利性。土壤质量需符合GB 15618的要求,这表明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农药残留等指标必须达标,以保证平菇的安全性。
2. 菌种选择与处理:要求选用适应性强、抗病虫害能力强、产量高的优良品种。对于菌种的保存温度一般控制在2℃~4℃之间,这样可以有效延长菌种的保质期并保持其活力。
3. 培养料配制:指出培养料的主要成分包括棉籽壳、木屑、玉米芯等农业废弃物,同时强调要加入适量的石灰调节pH值至7左右,这样有助于抑制杂菌生长,促进平菇菌丝体健康发育。
4. 栽培管理:在接种后初期保持较高的湿度(约85%),随着菌丝生长逐渐降低至65%-70%,并维持适宜的温度范围(15℃~20℃)。此外,还需定期通风换气,防止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子实体分化。
5. 病虫害防治:提倡采用物理方法如紫外线灯诱杀害虫,化学药剂仅作为最后手段使用,并严格遵守安全间隔期。同时建议通过轮作种植减少土传病害的发生几率。
6. 采收标准:当平菇菌盖充分展开但尚未开伞时即可收获,此时风味最佳且营养价值较高。采收时注意不要损伤周围未成熟的幼菇,以免造成二次污染。
以上内容涵盖了从环境选择到最终产品收获整个流程中的核心要点,遵循这些规范不仅能够提高平菇的质量,还能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