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黑水虻饲养的场地选择、设施要求、种源管理、饲养管理、病害防控及产品收获等技术要求。本文件适用于黑水虻的人工规模化饲养及其在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的应用。
Title: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Hermetia Feeding
中国标准分类号:B46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99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53/T 1050-2021 黑水虻饲养技术规范》是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一项地方标准,旨在规范黑水虻的养殖过程,提高黑水虻的产量和质量。以下将选取部分重要条文进行详细解读。
一、术语和定义
标准中明确了“黑水虻”的定义,即双翅目水虻科的一种昆虫,学名为Hermetia illucens L.。这一定义为后续的技术要求提供了基础,确保了行业内对黑水虻的认知一致性。
二、场地选择与设施搭建
标准指出,饲养场地应选择在地势平坦、排水良好、水源充足的地方,并且要远离居民区、工业区等可能造成污染的区域。同时,要求养殖场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避免湿度过高导致病害发生。对于设施搭建,建议采用网状结构,便于黑水虻幼虫爬行觅食。
三、种虫引进与管理
在种虫引进方面,标准强调要从正规渠道获取健康无病的种虫,并做好隔离观察工作,防止引入病原体。此外,还规定了种虫的喂养标准,包括蛋白质饲料和碳水化合物饲料的比例,以保证种虫能够正常繁殖。
四、饲养管理
关于饲养管理,标准提出了详细的日常操作指南。例如,每日检查饲养环境的温度、湿度变化,及时调整至适宜范围(温度保持在25℃-30℃,相对湿度控制在60%-80%)。另外,还特别提到要定期清理粪便,保持环境卫生,减少疾病传播的风险。
五、病虫害防治
针对病虫害防治,标准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方法为主,化学药剂使用为辅的原则。鼓励利用天敌如蜘蛛、蚂蚁等自然控制害虫数量。如果确实需要用药,则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剂量施用,并且停药后经过一段时间的安全期才能收获产品。
六、收获与加工
最后,在收获阶段,标准要求按照生长周期适时采收,避免过早或过晚影响产品质量。采收后的黑水虻需立即进行处理,可采取冷冻、烘干等方式延长保存时间。整个过程中要注意食品安全卫生,防止二次污染。
以上就是DB53/T 1050-2021《黑水虻饲养技术规范》中一些关键内容的深入解析。通过遵循这些指导原则,可以有效提升黑水虻养殖的成功率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