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三七圆斑病的症状识别、病原鉴定、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控技术。本文件适用于三七圆斑病的诊断与防控。
Title:Diagnosis and Control of Notoginseng Circular Spot Disease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云南省地方标准DB53/T 1029-2021《三七圆斑病诊断与防控技术规程》为三七种植过程中有效防控圆斑病提供了科学依据。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关键条文的详细解读。
首先在术语和定义部分,标准明确了三七圆斑病是由链格孢属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其典型症状是在叶片上形成圆形或近圆形的褐色病斑,边缘有黄色晕圈。这一描述为田间识别病害提供了直观标准。
在病害发生规律方面,标准指出圆斑病主要在多雨季节发病严重,尤其在6月至8月期间。这提示种植户应在此期间加强监测。同时,连作地、低洼积水地以及偏施氮肥的地块更易发病,因此合理轮作、改善排水条件和平衡施肥是重要的预防措施。
关于诊断方法,标准规定采用组织分离法和显微镜观察法。通过从病叶上切取小块组织,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上培养,观察菌落特征及分生孢子形态来确认病原菌。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判断病害类型,避免误诊。
防控措施方面,标准提出了综合防治策略。首先是农业防治,包括选用抗病品种、合理密植、清洁田园等。其次是物理防治,如覆盖防虫网减少病菌传播。化学防治推荐使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剂,并严格控制用药次数和浓度。生物防治则建议利用木霉菌等有益微生物进行拮抗。
标准还特别强调了病害预测预报的重要性。要求建立监测网点,定期调查发病情况,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当病叶率达到10%以上时,应立即开展防治工作。
最后,标准对档案记录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病害发生时间、地点、面积、防治措施及效果等内容,以便积累数据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综上所述,DB53/T 1029-2021标准从病害识别到防控措施都给出了详尽指导,对于保障三七产业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