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摘要:本文件规定了河北省玉米丝黑穗病的控制技术,包括病害识别、种子处理、栽培管理及综合防治措施。本文件适用于河北省内玉米丝黑穗病的预防与控制。
Title: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Control of Seed-Transmitted Diseases in Grain Crops - Part 4: Corn Smut
中国标准分类号:B 61
国际标准分类号:65.020
封面预览
拓展解读
DB13/T 5371.4-2021《粮食作物种传病害控制技术规程 第4部分:玉米丝黑穗病》是河北省地方标准,为防治玉米丝黑穗病提供了系统的技术指导。以下是对该标准中一些重要条文的详细解读:
种子处理
种子处理是预防玉米丝黑穗病的关键环节之一。标准中明确规定了种子处理的方法和技术要求:
1. 药剂选择
推荐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如三唑类药剂(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或种衣剂,这些药剂具有良好的防效和持效期。
2. 处理浓度与方法
药剂处理浓度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执行,一般推荐种子重量的0.1%-0.2%。处理方法包括拌种和包衣两种方式。拌种时需确保药剂均匀附着于种子表面,包衣则要求药液渗透到种子内部组织。
3. 处理后的存储条件
处理后的种子应在通风干燥处存放,避免高温高湿环境,防止药效降低或种子发芽率下降。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对于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同样重要:
1. 轮作制度
实行与非禾本科作物的轮作,特别是避免与玉米连作。轮作周期建议不少于三年,以有效减少土壤中病原菌的数量。
2. 田间清洁
及时清除田间的病残体和杂草,减少病原菌的越冬场所。收获后应彻底清理田块,将病株集中销毁。
3. 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田间湿度增加,从而有利于病害发生。
监测预警
监测预警是早期发现并控制病害的重要手段:
1. 病害调查
在播种前及苗期定期开展田间调查,记录发病情况。重点检查种子带菌率及田间初侵染源分布。
2. 气象因素分析
结合当地气候条件,特别是温度和降雨量的变化趋势,预测病害发生的可能性。例如,连续阴雨天气可能加剧病害发展。
生物防控
生物防控是一种环保型的病害控制策略:
1. 利用拮抗菌
应用对玉米丝黑穗病有抑制作用的有益微生物,如某些放线菌或假单胞菌,通过竞争性生长来抑制病原菌繁殖。
2. 植物诱抗剂应用
使用植物诱导抗病物质(如水杨酸、茉莉酸等),提高植株自身的抗病能力。
以上内容涵盖了DB13/T 5371.4-2021标准中的核心要点,旨在帮助农业生产者科学有效地防控玉米丝黑穗病,保障玉米产量和品质。